“2018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50名候选人三位来自辽宁”
本篇文章4898字,读完约12分钟
我国第一台100万吨级乙烯压缩机的研发重任落在姜妍(左二)身上,姜妍和她的团队伙伴们就“长子情怀”的理解进行了讨论。
1
2019年1月初,全国总工会等公布了“大国工匠年度人物”50名候选人名单。
人们惊讶地发现,这里面有三位来自辽宁的优秀工人代表。 一一列举他们的成绩:
李超,出生于1970年,鞍钢股份有限公司冷轧厂特级技师、鞍钢集团首席技师、技术专家先后处理生产难题260多个项目,创造经济效益1.5亿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际、国家发明展览会金奖3项,国家发明
从挥舞着大锤的学徒工成长为现在的首席技师,是李超一生中最闪耀的时候。 由他主导完成的冷轧机乳液分区自动吹扫装置研发与应用项目在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成为鞍钢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该奖的工人技术人员。

年1月10日,李超参加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并成为全国各行业13名获奖代表之一,与平时只能在电视上看到的袁隆平、赵忠贤等专家泰斗一起进入中南海,与国家领导人座谈。 洪家光,1979年出生,中国航发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企业车、首席技师,拥有7个国家的发明和新型实用专利。 他参与和负责国家多种型号航空空发动机核心部件和技术装备的研制,在处理企业某型机研制和分批生产中的重大、重要问题上发挥了重要意义。

洪光的战场在小航空发动机的机翼上。 作为航空发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必须承受高温和高压,还必须承受数万圈带来的巨大离心力的作用。 如果叶片制造有缺陷,飞机可能会产生无法挽回的结果。 洪家光承担着某点型发动机核心叶片的修正工具——金刚石滚轮的精密研磨技术。 一根头发丝的直径接近0.08毫米,车的自由加工精度达到这个标准是极好的,但洪家光给自己定的标准都是0.02毫米,是一根头发丝直径的四分之一。 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在金刚石滚轮已经达到数万次的磨削寿命,最精炼的尺寸可以达到微米级。

方文墨出生于1984年,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企业14家工厂钳工,中航工业首席技能专家,3项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25岁时成为沈飞企业历史上最年轻的高级技师,26岁获得全国钳工冠军。
方文墨最大的手臂在双手上。 有些战斗机零件数量少,加工精度高,难度大,需要手工打磨。 所以,优秀的锉刀技术,仍然是钳工的必备技术。 教科书上说,人的扶手精度极限为10毫米。 方文墨加工精度达到3毫米,这是数控机床不太可能达到的精度。 中航工业将这一精度命名为“文墨精度”。

虽然不能通过简单的介绍清楚地说明这些极其复杂的技术,但是至少有两点是我们感受到的。 也就是说,他们都是来自大型国有公司的顶级技术专家,他们的工作与制造强国的重型武器有关。 这是“大国工匠”共同的特征,是来自辽宁的“大国工匠”独特的精神传承。

从中国古代传下来的大工匠,特别讲究师徒的传承。 无论是“七十后”的李超、洪家光,还是“八十后”的方文墨,他们所体现的辽宁“工匠精神”都是在共和国70年的历史中不断积淀产生的。
2
孟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代全国著名劳动模范,也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闻名全国的钢铁战线老英雄。 他爱工厂像家一样辛苦创业的故事至今仍在流传。
1948年11月2日,东北全境解放,孟泰在鞍钢钢铁厂多次翻出日伪时期遗留的几块废铁,回收各种管材4000多件,修复成可用管材,建成了当时著名的“孟泰仓库”。 1949年6月27日,修复的鞍钢2号高炉生产出第一炉铁水,但用于高炉修复的管道大部分取自“孟泰仓库”。 1949年7月9日,鞍钢举行隆重开工仪式,孟泰被授予特等功臣称号。

1950年,美帝国主义发动了朝鲜战争。 孟泰自愿成为护工厂的队员,他把行李扛到高炉里。 几声空袭击警报响起,孟泰手握大管钳赶到高炉总水闸旁,随时用身体护卫,决心与高炉共生。 8月中旬的一天,4日高炉的炉皮被烧毁,铁水与顺炉皮降下的冷水相撞后爆炸。 孟泰不顾生死,冲到炉台采取应急措施,迅速用铁板将水引离炉皮,采取了一系列解决办法,避免了炉毁人亡的事故……经过十几次应急措施,钢厂工人敬佩孟泰为“老”。

英雄”。
1967年,孟泰去世。 但在之后的50多年里,孟泰的身影无处不在。 鞍山钢铁集团企业办公楼前矗立着孟泰塑像,孟泰纪念馆全面展示了孟泰的优秀事迹,年开馆的鞍钢博物馆“英模厅”,排在第一位的是孟泰。 在他从事的鞍钢钢铁厂,工厂报是《孟泰报》,授予优秀员工的奖牌是《孟泰奖》……

直到今天,每年鞍钢新员工进厂的时候,都会去鞍钢博物馆参观。 此时,孟泰的长女、80多岁的孟庆珍告诉大家,自己17岁进入鞍钢当钳工时,父亲告诉她:“今后工人是你的身份,我们工人最朴素,你一定要好好干! ”。 孟泰是鞍钢新员工必须记住和学习的榜样,是所有年轻人共同的师傅。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辽宁大地发生的全国劳动模范有1000多人,总数居全国各省前列。 其中,有不少会产生全国性的影响。
同样比鞍钢来的孟泰小29岁的王崇伦就是其中之一。 1949年,王崇伦进入鞍钢机械修理厂的工具厂当刨床工。 1953年,鞍钢的生产建设飞速发展。 此时,鞍钢矿山生产车间告急:许多凿岩机因备件卡锁不足而被迫停工。 试制卡驱动器的特殊任务最终会落到王崇伦所在的工具工厂。 在紧张的生产过程中

第二工序镶块加工能力不足成为提高生产效率的拦路虎。 虽然所有工厂只有一张床,但完成这个工序需要两个半小时,所有人都在慌张地团团转。
王崇伦又悄悄地发动了攻势。 20多天后,两颊凹陷的王崇伦把500毫米、直径200毫米的工具轮胎放在了自己的刨床上。 原来的刀片一次只能加工一个工件,但是如果把工件放在工具胎里,刨床就像穿糖葫芦一样可以摞起来切削。 最初的工件加工完成后,计时者宣布加工一个驱动器只需要45分钟。 更让会场的人吃惊的是,以前加工凿子的40多个零件,每次加工一个零件都必须制作专用的夹具,这个工具的轮胎可以代替一切,大家将其命名为“万能工具的轮胎”。

王崇伦继续突破难关,加工执行机构纪录陆续取得新突破,从45分钟提高到30分钟,最后提高到19分钟,相当于最初效率的6~7倍。 由于万能工具胎制造的奇迹,1953年1年完成了4年17天的工作,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 来自沈阳第五机械厂,13次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的马恒昌就是其中之一。

1948年,沈阳504汽车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更名为沈阳第五机械厂)的车马恒昌秘密加入党组织。 此时,平津、淮海两大战役还在进行中,前线需要武器。 有一次,工厂把修复17门高炮闭锁机的任务交给了马恒昌领导的车工一组。 当时外面的敌机轰炸,炸弹在工厂旁边爆炸,马恒昌的手不离方向盘,依然坚守着岗位。 他和成员们日夜奋斗,最后提前五天完成了封锁机修复任务,比较有效地遏制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轰炸,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东北解放后,马恒昌带领车一组为支援全国解放战争屡立战功。 1951年1月17日,马恒昌以集团的名义在全国各战线拉开帷幕

开展爱国主义劳动竞赛的建议是,“向马恒昌集团学习”“组建马恒昌集团式集团”的活动成为当时我国工人运动的新热潮。 来自大连铁路分局的新中国第一辆女列车的司机长田桂英就是其中之一。
1949年,大连机务段决定培养女列车司机。 田桂英听到消息后,强行说服父母,打破陈旧的观念,报名了。 1950年五一节,田桂英驾驶“三八”号机车,从大连出发,沿途输送了200多名劳动模范到哈尔滨参加东北铁路劳动模范大会。 这一年,她安全行驶了62380公里,节约了50多吨煤。 她的行为,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女性模范,引导了千万女青年走上了职业道路。

来自沈阳铸造厂,以众多技术改革创新填补国家空空白的“改革创新大师”张成哲就是其中之一。
在40多年的工作中,他努力学习,虚心求教,掌握设备维修技术,实现了800多项技改创新。 其中重大项目60多项,填补国内、省内空白18项,节约各种原材料数千吨,为国家创造1000多万元节约,“活孟泰”、“改革创新大师”、“时代主人”、“

来自沈阳七二四厂(后更名为东北机械制造厂)的“毛主席好工人”尉凤英就是其中之一。
1953年,20岁的尉凤英进厂当工人。 她勤奋学习,钻研技术,大胆改革创新,进厂第一年实现两项技改创新,完成全年的生产任务只需要247天。 1957年至1965年,尉凤英和身边的同志们共同努力,完成了技改创新项目707个,创造了价值185.5万元。 本着无私奉献的主人翁精神,用434天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生产任务,用4个月完成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生产任务。

…。
他们的名字写在新中国的创业史上,写在最初的国徽、最初的机床、最初的战斗机、最初的1万吨巨轮上,写在辽宁创造的数百个“共和国第一”上。
3
从劳动模范回到大国工匠,可以看到几代辽宁劳动者群体具有不同时期的特质和一贯的辽宁精神。
我再讲两个大国工匠的故事。 华锐重工股份有限公司通用减速机厂数控机床操作人员、高级技师梁伟,他是公司的“宝贝”、辽宁省功勋高技术人才、全国技术名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2007年,公司引进3台国际先进的美国数控机床,美方培训专家艾文来到现场进行了11天的培训。 工厂领导说:“如果外国专家走了,我们的机床能动吗? ”。 梁伟决心坐操作台看看,但艾文不让他插手。 “在交钥匙之前,谁来负责损坏机器? ”出于对梁伟的信任,工厂领导承诺:“机床有问题,我方将承担所有经济损失。”

开始拼写了。 梁伟和艾文分别操作了机床,分别编程,尝试了手臂。 结果,梁伟的计划从质量到效率都胜过艾文,艾文伸出大拇指称赞他是“中国最好的工人”。 在那场战斗中,梁伟编的程序至今仍在使用。
两年后,艾文带着新机床来到工厂,训练任务由他直接交给梁伟。 说起梁伟的“黑脸”,在工厂里也很有名。 有一个细节表明,只要梁伟在职场上,就不敢操作机床。 但是弟子们都信服了,一个弟子说:“师傅对自己也这么冷酷。 在操作台,为了0.02毫米,也就是四分之一的头发丝的细微误差,他花了半天多的力气。

在克服年海工积分产品单点系泊液滑环加工精度问题时,师傅在单位住了一个多月,最后一次四天四夜没休息,最后无言以对。 被誉为“中国百万吨乙烯压缩机设计第一人”的沈阳风机集团设计院副首席工程师姜妍,同样是公司的“宝贝”。

2006年,她主导设计了中国第一台百万吨乙烯压缩机,不仅打破了国外长时间的技术垄断,还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百万吨级乙烯“三架”设计制造能力的国家,彻底终结了该产品长期依赖进口的历史。
20世纪90年代从大学校门出来的姜妍,没事去办公室画画,学习理论知识,在女儿2岁的时候,考上了东北大学的在职研究生。
她的领导感慨地说。 “在我的学生中,姜妍可能不是理论基础最强的人,但他是学习态度最好的人。 她的求知欲比不上任何人。”
2003年,沈鼓集团转制后,搬到主机岗位的姜妍已经参与了数百台压缩机的设计事业,她成功地运行了中国第一台以设计为主导的45万吨乙烯压缩机,使她一炮而红。
之后,更繁重的任务接踵而至:
2006年,国家决定在天津、镇海、抚顺建设3个百万吨乙烯项目,沈鼓集团为这3个项目开发百万吨乙烯压缩机机组的设计重任落在姜妍身上。
年2月,中国第一台百万吨级乙烯压缩机的研发重任又落在了她身上。 每次竭尽全力,每次一定要完成使命。
大国工匠是什么? 需要工匠的认真、精湛的精进、肩负国家宝藏技术难关的水平和能力,需要与国家的担忧、无私奉献的全局观、胸怀。
这是姜妍和梁伟为代表的中国新一代公司人的工匠精神。
4
今天辽宁工人群体已经有了更高的知识起点、更广阔的视野、更远大的志向,但他们有着整体、勇敢承担的使命感,他们艰苦奋斗、勤劳敬业、热爱工厂的精神还和当时的孟泰们一样。
新时代的辽宁劳动者集团,屏住呼吸,全力以赴,为辽宁制造跃上新的辉煌而奋斗。
本文摘自辽宁人民出版社,《长子告白》( 2019.4 )一书,辽宁人民出版独家授权刊节选发表。
标题:“2018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50名候选人三位来自辽宁”
地址:http://www.zyycg.org/qyzx/31727.html
免责声明:中国企业信息网为网民提供实时、严谨、专业的财经、产业新闻和信息资讯,更新的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中国企业信息网编辑将予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