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信息网致力于为中国广大企业、企业家和商界、经济界人士,以及全球华人经济圈提供实时、严谨、专业的财经、产业新闻和信息资讯媒体。

当前位置:主页 > 企业资讯 >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迫在眉睫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迫在眉睫

来源:中国企业信息网作者:郑衣冠更新时间:2020-08-15 00:59:02阅读:

本篇文章1654字,读完约4分钟

中国经济是一个奇迹。自20世纪80年代起步以来,它一直以年均8%-9%的速度增长。在微观经济基础似乎薄弱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为什么会持续高速增长?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不是依靠本地企业,而是依靠政府每年大规模基本建设投资的支持和外资企业在华直接投资的持续增长。然而,对外资的依赖程度越大,经济的稳定性就越差,国际环境的影响就越大;政府依靠积极的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的有效性也在减弱。一方面,扩张政策的有限作用是因为公共行为正处于一个大的债务时期。随着房地产市场化的深入和养老金、教育费用的增加,这种波浪式的债务周期将持续一段时间;另一方面,由于大量国有企业缺乏发现市场的能力,微型企业投资不佳。当企业投资不景气时,政府投资是最后的手段。要持续保持这种增长,就必须持续进行基础投资。这种雪球效应非常危险。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迫在眉睫

现在的问题是,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实现。为确保这一重大战略得到真正实施,有必要:

首先,我们必须抛弃传统观念和传统发展观,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辩证理解物质财富增长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观。

我们必须辩证地认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改变简单地把增长等同于发展的观念,不能简单地把发展等同于增长。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增长,就谈不上经济发展,但增长不一定带来相应的发展。国际经验表明,实际上存在着“增长而不发展”甚至“负增长”,即经济总量扩大了,但经济结构没有优化,经济增长质量没有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综合素质没有大幅度提高,甚至在经济总量扩大的同时,结构恶化,环境遭到破坏,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下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经济增长方式是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的增长方式,是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增长方式。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迫在眉睫

第二,我们必须完善会计制度

当前的国内生产总值有其局限性。它主要反映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经济增长的“产出”、“总量”和“数量”,但不能或不能很好地反映其“投入”(尤其是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结构”(包括社会财富的分配结构)和“质量”(包括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社会效益等)。)。在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存在各种缺陷的情况下,单纯用国内生产总值来评价一个地区的发展成就和评估领导班子的成就是有偏差的,这很容易导致一些地方不惜任何代价片面追求增长率,忽视结构、质量和效率,忽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迫在眉睫

要提高国内生产总值,必须逐步建立和全面实施绿色国内生产总值体系。目前,我国绿色gdp核算体系框架已经初步形成。在现有国内生产总值的基础上,增加了资源、环境、人文等因素,是一个既包括物质文明,又包括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科学评价体系。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迫在眉睫

第三,我们必须调整经济结构

要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解决农业“短板”问题,增加农民收入。要重组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装备。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努力扭转服务业长期滞后的局面,提高服务业比重,增强服务业对其他产业的服务功能,充分发挥服务业扩大就业的作用。此外,要遏制某些领域和行业的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迫在眉睫

第四,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的原则是“减量化、再利用和循环利用”,减量化是指在生产的投入端尽可能多地消耗资源;再利用是指尽可能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可循环利用意味着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努力实现无害化排放,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迫在眉睫

第五,推进科技进步,加快制度创新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制度创新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没有制度的变革,经济增长方式就无法从根本上改变。

第六,必须加强企业管理

企业不仅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微观基础。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必须加强企业管理,加强企业成本管理和企业信息化建设,高度重视基础管理。

在不久的将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从长远来看,这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从更广的角度看,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的理性选择。

标题: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迫在眉睫

地址:http://www.zyycg.org/qyzx/12718.html

免责声明:中国企业信息网为网民提供实时、严谨、专业的财经、产业新闻和信息资讯,更新的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中国企业信息网编辑将予以删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