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崛起 中原集智
本篇文章3259字,读完约8分钟
九三学社中央、国务院研究室、国务院参事室、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中部六省的有关领导和专家齐聚一堂,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调动中部粮食主产区农民的积极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巩固和完善中部地区的区域优势、综合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和科技实力比较优势;如何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中部地区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积极构建综合交通、能源和原材料体系,加强城市群(圈)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出席论坛并讲话。
从环境中切刀:增加河流流域的污染控制
潘(九三学社河南省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
长江、黄河、淮河的污染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区,治理的难度也在中部地区。因此,建议加大对中部地区黄河、淮河和长江流域重点污染治理的支持力度。
加大对城市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管网建设的投入。污水处理厂的建设需要高技术和大投资。目前,中部地区地方财力难以承受,社会力量的投入尚未形成气候。建议中央政府加大对中部地区城市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管网建设的投入,以刺激和带动社会力量投资吸引力和投资氛围的形成。
中央政府应协调水利、环保等相关部门,适当补充缺水河流的生态水量。中部地区水资源不足,尤其是黄河、淮河和海河流域的大部分河流。水利和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在水资源利用规划中补充河流生态水量,维护和改善流域生态环境。
流域水污染防治必须在全流域范围内统一。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的突出经验是贯彻《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成立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领导小组,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监测、统一管理。水是流动的载体,只有在全流域实施统一防治,才能收到全流域水污染防治的整体效果。
战略定位:“承东启西”,事半功倍
陈文科(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东西方互动不能移动中间部分。长期以来,我们一直用“两头抓中间”或“东西部互动带动中部”的思维方式或思路来思考和研究中部地区的发展。但是,在全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中,采用这种“带动中部”的方法,处理三大经济区之间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必然会相互忽视,甚至会将中部地区(也是长江流域经济带的中部)降低到东、西部“拿来”的从属地位,使其处于国家发展战略的边缘状态,最终“拿来”而不动,造成中央经济
随着沿海、沿江、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部五省,尤其是工农业大省湖北,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一再拉大。为了解决宏观政策的边缘化和“非东非西”或“非东非西”的不利环境,中央政府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中部五省相继提出了“东联西”或“东引西”或“东引西”的战略。其直接目的是走西部大开发的列车,这实际上是对自身战略定位的调整。如果中部带动西部,西部开发将事半功倍,历史上西部开发中的飞地开发(如三线建设)的一些弊端是可以避免的。
从政策入手:建立促进崛起的机制
王玉琦、高平(江西省社会科学院):
中央地区的发展不可能像计划经济时期那样依靠单一的国家投资主体来实现。要以开放的方式充分利用国际国内资源和市场,创新内外合力机制,加快崛起进程。
一是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实现政策倾斜。第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必须干预具有重要资源垄断性的投资项目。第三,中央政府采取产业政策和财政金融手段,对所倡导和支持的产业进行倾斜。
我们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促进手段主要有以上三个方面。在设计促进中部崛起的机制时,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根据政府促进区域发展的一般规律设计政策。
注重机制:区别对待资源型企业
马飞宇(山西省人民政府改革发展研究中心):
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扶持机制是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应急战略,也是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对于处于形成期的资源型企业,应坚持内涵拓展和再生产之路,注重技术含量,通过适当的政策引导,促使其尽快进入高峰期。对于全盛时期的资源型企业,应从实现的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的利润,建立资源开发补偿基金,保护和恢复资源型城市的生态环境,发展替代产业,支持资源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对于衰退中的资源型企业,国家应尽快制定切实可行的扶持政策,参照国际惯例和一般工业企业水平,对资源枯竭地区进行统筹规划和合理征税,有效减轻相关产业的矿业负担,支持下游产品加工企业和替代产业的发展,实现衰退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还应建立对后续产业的援助机制。接续产业应首先考虑资源开发的深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延伸优势资源产品的产业链,延长资源开发的生命周期,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提升资源型城市的经济实力。要重视国际和地区产业转移和承接,实现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自然转型。
从人才中突破:通过职业生涯吸引和留住人才
孙子铎(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农村人口多,生产要素少;缺乏创业精神和现代经营理念。调查显示,中部地区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和要素分布的不平衡。中部地区发展滞后,与人类关系密切,逻辑结论应围绕人类的根本寻求突破。
首先,要努力提高普通工人的素质。市场经济的竞争力、人才的拥有和核心技术的掌握是重要的,但它们最终应该反映在工人生产的具体产品中。我国的现实是,由于缺乏高级技术人员,许多产品无法设计,但无法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第二,必须培养企业家,在千千本地培养成千上万的企业家。通过结合当地生产要素形成现实的生产力,他们也想吸引外国投资者。三是善用人才,特别是抑制人才外流。在市场经济中,人才可以而且应该自由流动,选择自己的工作和地方。然而,中部地区人才过度流失不利于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如何引进和留住人才,经验告诉人们,最好的办法是通过职业生涯来吸引和留住人才。
从农业发展:大力推进循环经济
范万轩(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根据中部地区各省的自然生态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该地区发展循环经济应考虑两种模式。
首先,基于生态农业建设,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是一种渐进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生态农业不仅是集农、林、牧、副、渔为一体的大型农业,也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以生态农业建设为基础,以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为目标,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中部地区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现实意义,应大力推广。
二是以有机农业建设为基础,以发展有机食品(产品)和发展有机产业为手段的跨越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发展有机农业和有机工业是保护生态环境、节约稀缺资源、发展农村经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保障人类健康的需要。这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有效防止资源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生态省、发展生态友好型效益经济、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突破国际“绿色壁垒”的重要举措
系统规划:从招商引资到开发高地
卢青沙(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在中部城市群的发展中,有必要突出和加强区域规划的协调作用。通过区域规划,明确了区域经济发展战略、of/きだよ布局和结构调整的重点和方向。同时,规划对话的平台是established:/きだよ 0,它是土地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和城镇规划的有机结合。
通过建立跨区域协调合作机制,六省高层领导人就区域重大项目建设和重大公共问题进行了联合磋商,做出了科学、全面的决策。建议加强中部地区省际和城际合作,在交通运输和流通领域取得一定成绩,在产业领域进一步合作,将六省的竞争发展转化为协调发展。
目前,各城市群呈现出较强的集聚性和吸引力,但土地短缺正成为制约中部城市群快速崛起的首要因素,这不仅延缓了中部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也加大了在中西部地区建立具有推广价值的城市化模式的难度。一方面,建议在实践中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的关系,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和区域农业用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另一方面,它要求中央政府对中心城市群的土地利用政策给予优惠和差别待遇,给“塌陷”的中心地区一个宽松的土地供应环境,把“塌陷”的中心地区变成吸引投资的洼地,重新提升为经济发展的高地。
标题:中部崛起 中原集智
地址:http://www.zyycg.org/qyzx/12679.html
免责声明:中国企业信息网为网民提供实时、严谨、专业的财经、产业新闻和信息资讯,更新的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中国企业信息网编辑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百余名企大家将聚安徽纵论循环经济
下一篇:发展与环保不是对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