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信息网致力于为中国广大企业、企业家和商界、经济界人士,以及全球华人经济圈提供实时、严谨、专业的财经、产业新闻和信息资讯媒体。

当前位置:主页 > 企业资讯 > “忽起忽沉的朝贡外交:5世纪的中日关系为何突然中断”

“忽起忽沉的朝贡外交:5世纪的中日关系为何突然中断”

来源:中国企业信息网作者:郑衣冠更新时间:2021-03-10 11:45:52阅读:

本篇文章5826字,读完约15分钟

公元477年,近60年的倭王武向南朝刘宋政权派遣了继位以来的第一位使者。 根据祖先倭王赞的计算,倭王武是第五位已经献给南朝的倭国王。 倭王武这次的贡品非常丰富,得到刘宋朝廷“使持节、都督倭、新罗、任那、加罗、秦韩、慕韩六国诸军事、安东大将军、倭国王”的封号,品级之高超过了前任倭王。 但是倭国在南朝天下秩序中的地位日益上升,随着倭王也先凭借中华皇帝的威望进一步整合国内,进军朝鲜半岛,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的两国外交突然中止,中日关系再次进入百多年空白期。 是什么导致了倭国入贡的中断,在这期间的东亚世界又发生了那些变化呢?

“忽起忽沉的朝贡外交:5世纪的中日关系为何突然中断”

中日外交的重新开始

时间可以追溯到60多年前的公元413年。 这一年,倭王赞的使者第一次来到南朝之都建立健康。 由于迄今为止中日外交中断了一个半世纪,两国之间往来甚少,倭国使者在进贡途中一度迷失方向。

永嘉之乱以来,中国南北分裂的局面持续了近百年。 南中国称这一年为义熙9年( 413年),名义上在晋朝司马氏的统治下,但朝廷的实权已经落在武人出身的刘裕手里。 特别是三年前,刘裕带军攻陷了占据山东半岛的南燕政权,取得了如日中天的声誉,取代东晋只是时间问题。 对于渴望提高自身声望,接受禅让,营造舆论氛围的刘裕来说,倭王赞的到来正是时候。 倭国上次进贡是在西晋的泰始二年( 266年),之后随着中原陷入战乱,两国之间也失去了联系,现在倭王的使者再次到来,不正是刘裕威名传遍海外的说明吗? 倭国使者的到来结束了中日历史上漫长的“空白色的四个世纪”,揭开了“倭五王”时代的序幕,尽管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此次入朝是否获得了东晋王朝的册封。

“忽起忽沉的朝贡外交:5世纪的中日关系为何突然中断”


宋武帝刘裕画像

永初元年( 420年),刘裕终于接受晋恭帝的禅让,建立了刘宋王朝。 第二年,倭王赞的使者如期出现在刘裕面前,刘裕大喜,称赞“万里朝贡、远诚宜甄”,称除正(指自命的官职得到中原王朝的承认)为“安东将军、倭国王”。 从此,倭国正式进入南朝的天下秩序,进入了两国间往来激烈的蜜月期。 从永初2年( 421年)到升明2年( 478年),五位倭王至少先后九次向建康朝贡。

“忽起忽沉的朝贡外交:5世纪的中日关系为何突然中断”

元嘉二年( 425年),倭王赞派遣司马曹达为献方,此后不久去世。 弟弟倭王珍继承王位后,于元嘉15年( 438年)朝贡于建康。 不同的是,此次倭王珍不仅带宋文帝除了自己的除正之外,还带走了麾下倭隋等十三人,宋文帝也应了他的请求。 倭王珍的继承人是倭王济,他统治时期倭国在东亚世界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元嘉二十八年( 451年),第二批遣使来到建康的倭王济成功除正宋文帝,除“安东将军、倭国王”外,还获得“使持节、都督倭、新罗、任那、加罗、秦韩、慕韩六国军事”的封号。 换言之,倭国在这六国的军事行动中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刘宋王朝的意志,认为这对于长年与高句丽争夺朝鲜半岛的倭国来说意义重大。

“忽起忽沉的朝贡外交:5世纪的中日关系为何突然中断”

尽管如此,倭王济的除正并不意味着倭国在朝鲜半岛之争中占有绝对的特征。 不仅是倭国,其对手高句丽和盟友百济也接受了宋朝的除名,经过进一步详细调查,倭王的地位处于下风。 首先,倭王济的将军号是“安东将军”,与此相对,高句丽王是“征东大将军”、百济王是“镇东大将军”,南朝的武将等级中,有四征(征东、征西、征南、征北,下同)、四镇、四安大将军两个品种,四安大将军是四大将军 入宋之初就自称“使持节、都督倭、百济、新罗、任那、秦韩、慕韩六国诸军事、安东大将军、倭国王”,但宋王朝并未完全满足他的愿望。 正式授官时,不仅将“安东大将军”改为“安东将军”,而且是六国中南朝亲密藩属,也是倭王最想统治的百济,被与“任那”同义的“加罗”取代,“都督六国诸军事”实际上是“都督五国诸军事” 对于南朝贡时期尚浅的倭国来说,要想在南朝的天下秩序中获得与高句丽、百济等齐名的地位,我认为需要越来越多的时间磨练。

“忽起忽沉的朝贡外交:5世纪的中日关系为何突然中断”


据说供奉在日本石上神宫的七支刀是百济盖卤王送给倭王济的

倭王武的朝贡

5世纪中叶,倭国与高句丽之战激化,倭王济也在连年的战火中丧生,继承其遗志的是他的第3个儿子倭王武。 不过,倭王武即位前成为倭国王的是哥哥倭王兴,但除了倭王兴在位仅3年就从南朝接受了“安东将军、倭国王”的册封之外,没有留下越来越多的记录。 因此,本节直接从倭之五王中墨最深的倭之王武说起吧。

“忽起忽沉的朝贡外交:5世纪的中日关系为何突然中断”

倭王武在《日本书纪》中的名字叫做大泊濑幼武尊,一般被比作日本历史上的第21代天皇,即雄略天皇。 从考古学发现的证据左(后面详细叙述)来看,学术界认为雄略天皇到天皇家的历史从神话时代进入了信史时代。


倭王武(雄略天皇)的想象图

倭王武从哥哥倭王兴(一般定为安康天皇)那里继承王位已经过去了40年,但目前的状况丝毫没有让他懈怠。 由于倭王兴的失政,宗室眉轮王和最大的地方豪族吉备相继叛乱,国内政局动荡。 经过十几年的平乱,眉轮王被杀,吉备氏也在讨伐中被削弱,无力威胁王室。 随着国家局势再次稳定,倭王武将再次进贡南朝一事提上日程。

“忽起忽沉的朝贡外交:5世纪的中日关系为何突然中断”

升明元年( 477年),倭王武的使者从濑户内海一带扬帆起航,到达刘宋境内是在第二年。 也许是吸取了父亲的经验,此时的倭王武自称“使持节、都督倭、百济、新罗、任那、加罗、秦韩、慕韩七国诸军事、安东大将军、倭国王”,企图将六国增加到七国,得到宋王朝的承认。 根据以前的经验,宋朝对首次进贡的倭王一般只承认最基本的“安东将军、倭国王”,祖父倭王珍、父亲倭王济、哥哥倭王兴,都不是。 不难想象倭王武对这次除正不抱太大希望。 但是,事件的迅速发展出乎倭王武的意料。 他的使者在都建康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礼遇,对于倭王的除正请,宋不同意在百济的军权,但对剩下的要求都表示赞同。 这样,初次来到南朝的倭王武获得了“使持节、都督倭、新罗、任那、加罗、秦韩、慕韩六国诸军事、安东大将军、倭国王”的封号,一举超过了其父祖和哥哥。

“忽起忽沉的朝贡外交:5世纪的中日关系为何突然中断”

那么,为什么要让刘宋朝廷改变以往的惯例,对首次进贡的倭王武给予特别提拔呢? 这大概和三年前东亚世界的大事有关吧。 475年9月,高句丽的长寿王亲率领三万大军入侵百济,但当时百济国实力不及前,君主盖卤王急忙将儿子牟都(后来的文周王)派往新罗和倭国寻求援助。 但为时已晚,援军赶到时百济国首都汉城已沦陷高句丽,盖卤王战死。 之后,牟都在新罗和倭国的帮助下迁都南方熊津,重整百济国,但吞并汉江流域的高句丽实力大幅增加,百济不具备单独对抗的能力。 南朝的天下秩序中,曾在战场上诛杀高句丽故国元王的百济国是牵制高句丽乃至北魏的重要一环,正因为如此,刘宋不同意倭国在百济地区拥有军权,给百济王的那一层也始终在倭王之上。 但是现在,百济国已经恢复了活力,朝廷需要提高倭王的品格,与重建的百济一起牵制高句丽的成长。

“忽起忽沉的朝贡外交:5世纪的中日关系为何突然中断”


5世纪中期的东亚局势

其实,倭王武的贡品有与祖先倭王赞异曲同工之处。 升二年是刘宋王朝的最后一年,齐王萧道成全面掌握朝廷实权,倭国使者前来坐禅添筹码,这也是倭王武备受厚待的原因之一。 在倭王武朝贡的第二年( 479年),萧道成从宋顺帝手中夺取政权,建立了南齐王朝。 不难想象,此时倭王再次送贡,两国之间建立了更加紧密的联系,倭国在南朝天下秩序中的地位也进一步提高。 但是,几乎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升明二年( 478年)的朝贡后,倭国使者的身影再次从中国史书上消失。

“忽起忽沉的朝贡外交:5世纪的中日关系为何突然中断”

“治天下大王”的野心

倭王武为什么在这个时候突然中止了对南朝的朝贡? 因为缺少文献的记载,我们无法正确地知道那个的理由。 但幸运的是,倭王武在入宋时提交过表文,也许可以从中找到导致外交中断的蛛丝马迹。

倭王武的上表文经《宋书夷蛮传》《倭国传》整理后保存至今,全文措辞华丽,语言流利,在学术界被认为是大陆移民之手。 但是,尽管如此,文中表达的文案还是出自倭王武的意志。 表格上写着如下。

封国偏远,置藩于外,自古祖祢,跪拜甲胄,跋涉山川,不及宁处。 东征毛人五十五国、西服众夷六十六国、渡平海北九十五国、王道融泰、郭土炬畿内、疲惫的叶朝宗,年龄无辜。 臣下愚、应胤先绪、驱率所统、归崇天极、道遥百济、装治船舫、文骏无道、图吞、劫边隶、虔刘无限、皆智滞,失良风。 说前进的道路,能不能通过。 臣济实怒寇仇、壅塞天路、御弦百万、义声感激、方欲大举、奄丧父兄、使垂成之功,不得一篑。 住在黑暗的地方,动不了兵甲,偃是赢不了的。 至今为止甲治兵、申家长之志、义士虎喷气、文武效功、白刃交前,还想无视。 如果上了帝德,摧毁了这个劲敌,克靖方难,不是为了前功。 盗窃假开府仪和三司,剩下的咸各假教授说服忠贞。

“忽起忽沉的朝贡外交:5世纪的中日关系为何突然中断”

整理一下,这个上表句至少表达了三个意思。 其一,从祖上平定国内各地的经验。 其二,朝贡之路被高句丽阻挡,父亲和哥哥都死于与高句丽的战斗。 三是为了继承父兄的遗志,继续与高句丽战斗,请求将其除名。 表面上看,这是宣布向南忠诚的表文,无论是国内战役还是讨伐高句丽,都是为了“王道融泰、廓土脔畿内”,也就是扩大向南的天下。 但是,在这篇看似谦虚的表文中,表现出了倭王武承认南朝为天下中心,逐渐构建自己小天下的优越野心。 平定国内战争之际,倭王武曾写道:“东征毛人五十五国、西装众夷六十六国、渡平海北九十五国”,但这里的“毛人”和“众夷”只不过溶解了中国史书中的“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的概念,换言之。

“忽起忽沉的朝贡外交:5世纪的中日关系为何突然中断”


《宋书夷蛮传》中收录的倭王上表文(一部分)

光凭这几个似乎不足以证明问题,但考古发现为我们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依据。 1873年,熊本县江田船山古墓中出土了带有铭文的铁刀,本文中出现了“治理天下得□□□卤素大王”的文字。 独特的是,一个多世纪后的1978年,在埼玉县稻荷山古墓中也发现了铭文铁剑,刻有“得加多本卤大王”“治理天下”等文案。 这里“得加多枝卤素”读作“wakatakeru”。 倭王武名字“幼武”的二字读法。 那个时候的日本还没有自己的复制品,借了汉字的表音。 这两大发现不仅证实了倭王武的存在,而且他的统治范围至少扩大到熊本县和埼玉县,更重要的是,倭王武在国内的称号是“治天下大王”,他将自己的统治区域视为独立的天下。

“忽起忽沉的朝贡外交:5世纪的中日关系为何突然中断”

事实上,倭国王建立以自身为中心的小天下不是从倭王武开始的,而是在其祖父倭王珍时就已经开始了。 如上文所述,倭王珍进贡时除亲自出正外,还向麾下倭隋等人讨伐了平西、征侠、冠军、辅国等将军号。 众所周知,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平西将军,倭国位于南朝的东方。 这表明,授予该国王的将军号为“安东将军”或“安东大将军”,而倭王珍的部下倭隋请号为“平西将军”,因此不以南朝皇帝为基准,而是以自身为中心。 这样,倭国小天下的野心从倭王珍时开始萌发,到倭王武期迅速发展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

“忽起忽沉的朝贡外交:5世纪的中日关系为何突然中断”

在这种背景下,倭国武企图冲出以南朝为中心的天下。 尽管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高位,但倾倒在以自身为中心的小天下,“都督百济军事”的请求也未得到南朝的回应,此时中断了对南朝的朝贡也不足为奇。 另外,可以观察到470年左右,刘宋因国内内乱将山东半岛落入北魏之手。 对漂洋过海的倭国船来说,山东半岛是极其重要的中转点,其丧失必然给倭国的奉献带来困难和危险,这也可能是倭王突然停止向南朝朝贡的原因之一。

“忽起忽沉的朝贡外交:5世纪的中日关系为何突然中断”


“倭之五王”最终除去了正一窥表

神秘的普通倭人像

基于上述理由,倭王的入贡这里画有休止符,可以说“其兴亦勃,其死亦忽而生”。 但是,非常奇怪的是,随着倭王武的离开,倭国的影子还没有从史书上完全消失,萧梁时期还出现了倭国使者的画像。

这张神秘的一般倭人画像其实是《梁职贡图》的一部分,这张图由梁元帝著演绎而成,描绘了三十多个国家的使者形象,画像旁边附有标题,介绍朝贡各国的历史、地理、风俗等。 这张照片中的倭国使者卷着头徒手,袒露着前面的胸膛,上半身只披着一条相连的横幅,其古老的原始形象与衣服美丽的百济等国家的使者相比,显得十分贫乏。 在这里,他自然地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既然倭国的朝贡已经结束,“梁职贡图”的根据是什么,梁人是否真的见过倭人?

“忽起忽沉的朝贡外交:5世纪的中日关系为何突然中断”


《梁职贡图》中的倭人形象

检索梁代的史料,可以明白这样意味深长的文章。

天鉴元年( 502年),镇东大将军倭王武进就任征东大将军。 (《梁书武帝本纪中》)

根据该史料记载,梁武帝于天监元年将倭王武封为征东大将军。 由此看来,升明两年后倭王武再次派遣使节进贡南朝,其官职从安东大将军改为镇东大将军,顺便被征东大将军加封。 那样的话,《梁职贡图》中的倭人像自然也是有根据的。

“忽起忽沉的朝贡外交:5世纪的中日关系为何突然中断”

但是,事实真的这么简单吗?根据《日本书纪》,雄略天皇在位二十三年,从升明二年到天鉴元年已经过了二十六年,更何况,如前所述,升明二年倭王武还活在天鉴元年。 退而言之,即使不相信《日本书纪》的纪年,《宋书》的文章中也确实提到了“献方物”三个字,而《梁书》中只提到了进号。

“忽起忽沉的朝贡外交:5世纪的中日关系为何突然中断”

那么,该如何理解《梁书》的这个记述呢? 最合理的解释只有一个,那就是天鉴元年没有倭王武的使者来,这不过是新王朝建立之初对周边国家进行的遥封。 关于《梁职贡图》中的倭人像,大概不过是基于《三国志倭人传》中的“用木棉招来头,用其衣的横幅连接”的想象。 从考古资料来看,这一时期的倭人已经告别了缠头徒跣、穿着横幅的时代。 根据5世纪中期从日本古墓中出土的人偶陶俑(土偶陪葬品),当时的倭国服装,男性穿领子服,下方穿裤子,膝盖下方绑,女性穿长裙,可以制作出美丽的甲胄。 换言之,《梁职贡图》中的倭国使者实际上反映了3世纪中期的倭人像,与5世纪中期的实际情况有2个世纪的差距。

“忽起忽沉的朝贡外交:5世纪的中日关系为何突然中断”


男子陶俑

顺便说一下,根据《南齐书倭国传》,南齐建国时也遥封倭王武,从安东大将军晋升为镇东大将军是在这个时候。 但是倭王武的使者也不可能到达现场,对于当时倭国的航海能力来说,很难连续两年派遣朝贡使者。

无论如何,升明二年( 478年)后南朝与倭国的外交关系实际上中断了,中日之间再次进入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空白期。 倭国使者再次踏入中原王朝的时候,是在隋文帝的开皇二十年( 600年)。 那时,中原王朝的分裂局面宣告结束,统一的隋王朝屹立于东亚世界,日本列岛也初步完成统一,进入了建设律令制国家的新时代。

“忽起忽沉的朝贡外交:5世纪的中日关系为何突然中断”

参考资料:

1.(梁)沈约撰:《宋书》,中华书局点校修订本,年。

2.(中)舍人亲王总裁:《日本书纪》,吉川弘文馆,1974年。

.(中)坂元义种:《古代东方深渊的日本朝鲜》,吉川弘文馆,1978年。

4.(高丽)金富轼:《三国史记》,吉林文史出版社,2003年。

5 .赵灿鹏:《南朝梁元帝〈职贡图〉题名记佚文的新发现》,《文史》年第一集。


标题:“忽起忽沉的朝贡外交:5世纪的中日关系为何突然中断”

地址:http://www.zyycg.org/qyzx/31570.html

免责声明:中国企业信息网为网民提供实时、严谨、专业的财经、产业新闻和信息资讯,更新的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中国企业信息网编辑将予以删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