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信息网致力于为中国广大企业、企业家和商界、经济界人士,以及全球华人经济圈提供实时、严谨、专业的财经、产业新闻和信息资讯媒体。

当前位置:主页 > 企业资讯 > 台铃集团:“种树”文化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台铃集团:“种树”文化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来源:中国企业信息网作者:郑衣冠更新时间:2020-08-15 18:24:03阅读:

本篇文章936字,读完约2分钟

■王宏明

每年的3月21日是世界森林日,也被翻译成“世界林业节”。它由西班牙提出,并在1971年欧洲农业联盟大会上获得一致通过。举办这个节日的目的是让各国重视森林资源的保护,让林业为人类服务,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森林不仅能提供木材和其他林产品和副产品,而且还具有许多特殊功能,如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健和国防。森林在解决人类面临的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保护森林、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识。

台铃集团:“种树”文化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植树文化”发扬光大

中国森林面积居世界第五位,占世界的3.9%,森林覆盖率为14%。中国人均森林面积居世界第119位。世界人均森林面积为0.6公顷,发展中国家为0.5公顷,发达国家为1.07公顷。

中国的大多数植树活动都是由政府组织发起的。对于许多中国企业来说,植树造林和其他社会活动被认为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国的植树节最初是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的逝世而设立的。1979年2月23日,中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决定将3月12日定为中国的植树节,以鼓励人们积极参与植树造林,绿化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台铃集团:“种树”文化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深圳市泰利电动车有限公司是集R&D新能源汽车制造、销售和服务为一体的高科技企业。作为一家以环保和新能源为服务宗旨的电动汽车制造商,泰利集团在企业管理和发展过程中深刻认识到,虽然参与环保社会活动或多或少会影响企业利润,但为了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强调企业社会责任是提升企业形象的重要环节。例如,自成立之日起,集团积极参与一年一度的植树节已有11年,并将这一行动移植到泰利电动车的品牌文化中。据泰利集团总裁姚力介绍,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迅速,社会拥有量超过2亿辆,产量和市场份额居世界第一,为中国的环保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泰利电动车在中国一直就像植树节一样。企业发展模式采用“植树文化”。经过精心培育,它已经成长为一片茂密的森林,并朝着参天大树的方向发展。

台铃集团:“种树”文化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森林文化”脱颖而出

在泰利集团这一密集的“森林文化”中,有60多项国内发明专利和5项国际发明专利,居行业之首,构成了中国电动汽车行业创新主导品牌的基石。引入市场的云电系列产品已经成为当前的行业标准,目前还没有企业打破这一标准,而泰利的价值营销的核心就是脱颖而出。

台铃集团:“种树”文化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深圳、东莞、无锡、天津四大工业基地不断向市场提供高质量的泰利电动车,连续三年在行业权威质量中排名第一,深受消费者喜爱。它是业内唯一一个不依靠广告就能实现年销量超过100万辆的大品牌,位列行业前五名。

11年来,泰利电动汽车开创了“高性能电动汽车”、“全自动电动汽车”、“高能效电动汽车”、“云技术电动汽车”、“4g锂电动汽车”的时代,始终引领着电动汽车行业的发展方向。泰利与国家863计划电动汽车R&D项目组和香港理工大学共同开发了混合动力两轮车等高端项目,已正式进入深港创新圈。

台铃集团:“种树”文化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企业文化促进品牌发展

据悉,泰利拥有四个生产基地和两个R&D机构,科技创新成果领先世界,质量可靠。被誉为“中国电动车创新主导品牌”,连续三年成为中国国家田径队官方合作品牌、广东省名牌产品、广东省著名商标、深圳市名牌。台湾贝尔与奥运卫冕冠军丹琳共同发起了“贝尔基金”,为改善贫困儿童的学校体育和学习条件做出了贡献。

台铃集团:“种树”文化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泰利上市了4g云动力电动汽车和4g云动力锂电动汽车。这两个“世界第一”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获得了良好的声誉,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在“5000年一日游”挑战赛中,他们获得了“中国第一”的续行里程,可以一次跑500英里,而且没有人打破它,这是值得中国人骄傲的汽车称号。

台铃集团:“种树”文化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经过11年的发展壮大,分布在中国城乡的近1000家经销商也随着泰利电动车的发展壮大,涌现出了一大批“万名”DIA经销商。同时,泰利集团的“植树文化”发展模式已经成为中国电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标杆。

标题:台铃集团:“种树”文化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地址:http://www.zyycg.org/qyzx/13342.html

免责声明:中国企业信息网为网民提供实时、严谨、专业的财经、产业新闻和信息资讯,更新的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中国企业信息网编辑将予以删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