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信息网致力于为中国广大企业、企业家和商界、经济界人士,以及全球华人经济圈提供实时、严谨、专业的财经、产业新闻和信息资讯媒体。

当前位置:主页 > 企业资讯 > 实施绿色GDP 构建和谐社会

实施绿色GDP 构建和谐社会

来源:中国企业信息网作者:郑衣冠更新时间:2020-08-15 14:26:02阅读:

本篇文章1651字,读完约4分钟

我的经历使我成为一个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人。但是在环境保护上,我不想当先知,因为问题太严重了。

潘岳说,在和平时期,我们最重视经济发展,其次是社会问题和环境生态。经济形势一天天变化,社会形态年年变化,环境和生态十年变化,但它们的实质性影响恰恰相反。经济危机可以通过宏观调控来解决;社会危机需要付出巨大的政治代价才能平息;一旦环境危机发生,它将成为不可逆转的国家灾难。

实施绿色GDP 构建和谐社会

潘岳认为,就能源而言,煤仍然是我们目前的主要能源。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如果我们继续无限制地发展火力发电,到2020年,由于煤炭污染导致的疾病,我们将损失13%的国内生产总值。因此,中国只有两个能源出路,一个是新能源,另一个是循环经济。目前,新能源占世界能源消耗的22%,但新能源仅占中国能源消耗的3%。如果发达国家提前完成从传统工业经济向生态经济的过渡,我们多年来以极高的环境成本取得的经济成就可能会成为笑话。因此,我们应该少搞浪费资金和劳动力的项目,少投资高能耗、高污染的工业项目,为发展新能源、发展循环经济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活动节约资金。即使发展中国家依靠资源和廉价劳动力使国内生产总值大幅增长,但由于无法承受的环境和能源,它们将很快失去发展潜力,并受到发达国家各种规则的压制。

实施绿色GDP 构建和谐社会

潘岳说,毫无疑问,我们过去的增长方式已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绿色的中国变成了黄色的中国,黄色的中国变成了灰色的中国,充满了致命的工业污染和化学污染。20世纪初,大多数中国人看不到工业化的希望,21世纪初,大多数中国人看不到绿色中国的希望。

实施绿色GDP 构建和谐社会

今天,很少有人怀疑我们建设工业中国的能力,但任忠要把灰色中国变成绿色中国,确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果不是绿色中国,中国就是一个大工厂,不可能是发达国家。

事实上,建设绿色中国的问题不在于缺乏信心、知识和共识。最关键的问题是利益冲突。利益冲突是由双重目标造成的,即工业发展利益和绿色中国利益。为什么10年来投入数百亿元治理淮河,却变成了一条更脏更臭的淮河?庐山自然保护区为什么建了很多别墅?为什么封山育林条件下水土流失较多?为什么环保不能控制工业污水?兴趣就是兴趣。

实施绿色GDP 构建和谐社会

潘岳的分析指出,从表面上看,似乎所有破坏环境的人都是具体的企业和公司,以及一心想要致富的农村人和城市人。问题是为什么这么多机构和个人不遵守法律。第一个原因是政府执法不严,惩罚力度不够。换句话说,个人遵守法律是因为其他人都遵守法律,或者其他人因违法而受到严厉惩罚。因此,人们违法的第一个原因是政府执法不严,处罚不重。许多人不遵守法律的第二个原因是政府和政府官员不执行法律。如果政府违反了自己的法律,市民又怎能遵守政府制定的法律呢?例如,如果公务员可以在政府自己指定的自然保护区建造私人别墅,为什么我不能砍树盖房子?因此,制造业的工业化发展可以给人们带来眼前的财富。然而,将绿色中国变成灰色中国的责任不在于人民,而在于各级政府。如果政府严格依法办事,人民就会尊重政府,政府的话就会奏效,环境就会得到保护。

实施绿色GDP 构建和谐社会

潘岳承认,与环境治理相比,政府显然更重视经济发展,许多领导干部都坚信经济增长可以自动保证政治稳定。潘岳指出,这种想法实际上是错误的。经济发展越快,一旦改革跟不上步伐,政治就很容易陷入危机。随着贫富差距的扩大,潜在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将会爆发。如果民主和法制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不同的群众组织就不能平衡自己的利益分配,社会冲突就不可避免。在潘岳看来,尽管中国经济正在蓬勃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有经济实力解决环境和原材料危机。因为与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0-10000美元相比,中国国民应对危机的能力实在微不足道。

实施绿色GDP 构建和谐社会

潘岳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关键在于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和对官员实施环境评估。政府官员绩效评价指标是各级政府管理者工作方向的“指挥棒”。潘岳说,“政治成就”是各级官员最看重的,也是最重要的升迁资本。科学全面的官员评价指标可以引导政府管理者尊重自然规律,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标题:实施绿色GDP 构建和谐社会

地址:http://www.zyycg.org/qyzx/13164.html

免责声明:中国企业信息网为网民提供实时、严谨、专业的财经、产业新闻和信息资讯,更新的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中国企业信息网编辑将予以删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