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十年,发展生态工业新能源
本篇文章2000字,读完约5分钟
在新的十年里,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推进绿色循环经济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无疑摆在了中国企业的面前。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必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先后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建设生态文明等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措施。继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之后,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再次谈到了“生态文明”,并将其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战略高度。因此,总体布局已经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扩展到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是统筹国内外大局的新部署。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企业来说,责任尤为重要。
事实上,如何解决这种环境退化造成的发展问题?把生态文明放在突出位置,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迫在眉睫。工业文明以来形成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排放的增长模式,必须转变为自觉自律的包容性增长新模式。在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的过程中,消费少,产出多,发展是“又好又快”,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不仅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是结构调整的重大问题。
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的传统能源工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面临着能源枯竭和严重污染的危机。同时,中国能源行业传统的用能方式粗放,能效低,环境污染重,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人均能源资源仅占世界人均的一半,其能源消耗目前居世界第二位。发展新能源产业已经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今年六月,美国作家杰里米?里夫金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一书在中国出版。本文主要有三个观点:第一,制造业正在数字化发展;其次,随着直接从事制造业的人数的减少,劳动力成本在整个生产成本中所占的比例将会降低,这将使制造商将一些制造业迁回发达国家;最后,政府应该很好地提供公共产品。
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可能会逐渐升华,而且有一个过程。如果中国企业能够抓住新工业革命的机遇,预计中国将在更多新兴主导产业中拥有更大的话语权,从而在下一轮全球经济增长周期中占据主动。中国经济一直强调转型,强调内需的主导作用。中国有13亿人口的诱人市场,第三次工业革命期间的本地生产对中国来说可能是个好机会。然而,生产和决策的权力下放也将带来一些关键的挑战。目前,中国政府的集中决策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前可能面临更为突出的问题,体制和机制改革迫在眉睫。
新一轮产业转型是基于互联网、新材料和新能源相结合的新经济发展范式。中国需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走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物联网、节能环保、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和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增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对经济社会整体发展和长远发展具有重要带动作用,也有望在未来十年发展成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产业。
中国工业经济转型和节能减排离不开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建设低碳产业体系、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绿色增长离不开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离不开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对于我国新能源企业来说,应确立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企业发展方向,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用现代设备改造和改善生产加工条件,提高产业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不断提高企业品牌意识,坚持诚信经营,全面提升市场化服务理念。如果中国企业不参与核心关键技术,他们将永远处于被动地位。因此,中国新能源企业应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技术,引领中国新能源产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国工业经济的转型和节能减排的实现离不开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建设低碳产业体系、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绿色增长都离不开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也离不开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在新能源和新技术领域,欧美发达经济体已经大举出兵。以美国为例,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它引领世界进入了“信息时代”和“互联网时代”,成为了全球工业经济的领导者。2008年后,美国再次启动了新的工业发展计划。从下一代宽带网络计划到“再工业化”战略,奥巴马政府试图继续抓住新兴技术和产业机遇,保持其作为“标准制定者”的产业地位。中国生态工业的发展是一个与发达国家企业竞争的过程,这是不容乐观的。
将生态文明建设列为重要议题,表明高层官员对中国生态环境的担忧和重视。报告第八部分专门讨论这个问题。例如,有人提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天蓝、绿、水清”,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全球生态安全”。中国企业有必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第三次工业革命联系起来,理解十八大报告。
标题:新十年,发展生态工业新能源
地址:http://www.zyycg.org/qyzx/13142.html
免责声明:中国企业信息网为网民提供实时、严谨、专业的财经、产业新闻和信息资讯,更新的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中国企业信息网编辑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要资源更要安全
下一篇:武钢四大举措力促节能减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