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要为可持续发展做贡献
本篇文章3997字,读完约10分钟
没有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就不会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安全和可持续的战略是一种双赢的战略,它可以改善公司的财务业绩,同时对社会和环境都有好处,这是全世界企业领导人的共识。为了积极应对挑战,中国企业联合会可持续发展商业委员会(cbcsd)在北京凯宾斯基酒店召开了一次关于近年来可持续发展新趋势的报告会议,讨论可持续发展实践和教育面临的挑战,帮助cbcsd成员企业通过提高经营、产品、金融、环境和社会绩效,更好地降低成本,实现价值最大化。
国际环境和社会标准促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促进可持续发展世界商业理事会主席泽格森出席了会议,并作了题为“商业、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报告,指出2005年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的战略目标是提供商业领导并促进向可持续发展的转变;未来10年的战略重点是经营、创新和增长的营业执照。
在谈到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商业挑战时,泽格森指出,世界正日益受到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影响:碳排放、水、土地使用、交通基础设施和拥堵、废物管理等。目前,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的重点领域是:能源和气候、发展、企业的社会作用和理事会项目;水与可持续发展、水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宣传、可持续交通和生态系统保护等。
在谈到中国的商业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重要关系时,泽格森表示,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自2000年以来占全球消费增长的五分之二,而中国仅占全球石油储量的1.7%,依赖进口的需求比例将在2010年达到50%,2030年达到85%。2004年,中国商品和服务进出口总额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75%,远远高于美国、日本、印度和巴西的30%。
就水污染和用水量而言,中国的淡水供应量比世界平均水平低4-5倍,70%的城市缺水。灌溉占总水量的60%,并且有大量的渗漏。60%的河流和90%的城市地下水受到严重污染。目前,工业用水量是可持续经济用水量的7倍,解决所有城市的水资源管理需要300亿美元。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原材料消费国,比如钢铁、铜、碳和水泥。大量投资项目集中在个别领域,一些地方政府承担的技术落后的建设项目严重超过了一些车间的粉尘排放量,采石作业具有严重的破坏性。
在汽车运输方面,中国目前平均每70人拥有一辆汽车,而美国每两个人拥有一辆汽车。如果中国的汽车拥有率达到美国的水平,将有6.5亿辆汽车在中国的道路上行驶,这比现在世界上的汽车总数还要多。中国预计在2010年前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生产国。运输用油的急剧增加使得中国更加依赖进口石油。交通排放已成为大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驾驶安全是包括中国在内的经合组织国家关注的一个重要领域。
就生态系统保护而言,中国在动植物物种多样性方面位居世界前十名,是保存最重要遗传多样性的国家之一。然而,生态系统正以惊人的速度遭到破坏,对中国生态系统的主要威胁来自人类活动。
泽格森强调,没有稳定的社会,就不会有商业上的成功。为了有效影响可持续发展议程,各国政府必须加强领导,提高工作透明度,促进与利益攸关方团体的积极互动,并在探索中向前迈进。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的最终结论是,没有可持续的中国,就没有可持续的世界。
企业在理解市场创造的同时,应该理解双赢的原则
全国政协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社会科学系主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李一宁教授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题为《企业社会责任》的演讲。他指出,企业的社会责任首先表现在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企业不是慈善机构,而是向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经济组织。只有通过发展和壮大自己,他们才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企业要为社会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不断提高效率,增加税收,从而增加社会就业机会。
李一宁指出,企业家应该有社会责任感,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企业家需要了解宏观经济趋势,而经济增长的质量是一个关键问题,尤其是那些与国家安全相关的问题,如能源安全、粮食安全、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和人力资本原则。
李一宁强调,社会责任不在于企业捐了多少钱给社会,而重要的是推动自己的企业。企业必须明白,市场是可以创造的,市场是动态的、不断扩张的,企业应该在市场扩张中获得应有的份额。企业也应该懂得双赢的原则。今天的竞争对手将是明天的合作伙伴。当企业处于不利地位时,不应气馁。要善于将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及时调整和改变战略,优势互补要建立在互信的基础上,这是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企业的社会责任在于维护社会和谐。企业必须重视环境和资源问题,节约资源,爱护环境。企业也应该尽力维护内部群体的和谐。现代企业家应该知道,既然财富是由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创造的,他们就应该分享利润,让人力资本参与利润分享,与员工同甘共苦。企业的竞争力来自企业的凝聚力。企业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员工的认同感,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做好可持续发展可以提高企业的声誉
中国企业联盟可持续发展业务委员会副执行董事、丹麦诺维信(中国)公司总裁蒋伟明在会上做了题为《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报告,指出诺维信(中国)是诺维信全球战略生产基地和R&D基地之一,拥有独特的微生物菌种收集能力和良好的产品开发能力,诺维信(中国)深受员工尊敬。2003年,它在中国最佳雇主中排名第五。在过去的10年里,员工流失率不到5%,被评为天津市和苏州市安全生产最佳企业,建立了中国社会责任守则。诺维信(中国)的目标是成为中国最好的生物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一家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环境责任感的公司,以及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合作伙伴。
蒋伟明指出,诺维信在中国取得成功的关键是建立共同的企业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诺维信希望未来的生物解决方案将在更繁荣的经济、更清洁的环境和更美好的生活之间创造必要的平衡。诺维信在1975年制定了第一个环境政策,并且是世界上第一个发布环境和社会报告的上市公司。连续四年获得道琼斯欧洲和世界可持续发展指数第一名,天津生产基地被评为“国家环保工程100强”,被评为“中国可持续发展十大案例”中唯一的工业案例。
公司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实现业务目标和价值目标之间的平衡,并向社会和利益相关者承诺:经济可行性、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
诺维信(中国)致力于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建立现代化的污水处理设备,并将处理后的污水回用于灌溉TEDA和诺维信的绿地;将富含有机物的生物残渣加工成新肥料,并免费提供给周围的农民;支持当地大学生开展环境研究。建立健全职业健康安全体系,坚持工作环境评估和安全隐患报告跟踪制度,减少安全隐患;建立酶尘和气溶胶监测系统,确保粉尘水平得到有效控制;为所有接触粉尘和气溶胶的员工安排酶过敏筛查;重视安全培训和员工的高度参与;2004年事故率为每20万工时0.7起,荣获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安全生产十大企业”称号。
姜伟明强调,如果可持续发展做得不好,将会影响到企业的根本利益,影响到企业的声誉和形象,影响到股票价格,影响到企业的经营和创新,影响到员工的自豪感和凝聚力,影响到繁忙的打官司工作; 做好可持续发展工作,可以提高企业声誉,提升品牌价值,争取优秀人才,实现长期投资,确保用户忠诚度。他说,北京总部应该建成中国最好的生物应用中心和操作中心;将当地生产基地建设成为中国最好的生物生产基地;利用科学开放的态度和充满活力和激情的企业文化,将诺维信(中国)打造成为中国年轻人才的最佳工作场所。
可持续发展只有通过各方的互利才能实现
bp集团亚太区hse(健康、安全和环境保护)总监科林·格雷厄姆(Colin Graham)在会上发表讲话,指出bp不久前发布的最新可持续发展报告(也是公司第14次年度业绩报告)表明,只有实现与经济活动各方的互利原则,企业业务才能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互利原则不仅限于客户,还延伸到员工、社区、政府和企业
根据这一宗旨、战略、价值观和追求互利的理念,2004年,英国石油公司投资4.5亿美元进行全球研发,其中一部分用于中国的“清洁能源 面向未来”项目,该项目是由英国石油公司、中国科学院和清华大学联合开展的研发项目,旨在开发未来可实现的清洁能源技术。
Bp试图通过全球范围的招聘、培训和发展政策,在整个公司建立一个人才机制。这项政策在中国是一项非常具有前瞻性的政策,即招募和聘用中国本土人才,不仅要参与bp在中国的业务,还要有机会参与全球业务。技术和人才投资与可持续发展相关,可持续发展也是英国石油公司业务的核心,与英国石油公司的战略密不可分。
公司一贯实现“无事故、无人身伤害、永不破坏环境”的目标。
根据全球行业通行的连续生产无事故记录标准,公司的日常安全记录已从1988年的每20万小时1.5起事故减少到目前的0.08起。
在道路安全方面,英国石油(中国)公司日前与卫生部和公安部联合启动了全国道路交通安全计划,并将首先在广州开展试点工作。
2004年,bp(中国)公司的总工作时间超过4800万,平均缺勤率仅为0.07(低于集团平均水平)。此外,中石化与英国石油公司的上海赛科合资企业在上海郊区建设了一个价值270亿美元的项目,创造了安全生产无死亡的良好记录;目前,赛科正与中国可持续发展商业委员会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合作,制定中国工程建设项目健康安全环保第三方监督指南和范例。
在自然环境方面,自1997年以来,根据采取预防措施解决温室气体排放的原则,英国石油公司首次寻求并实施了先进技术,并采取了相关措施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第二是引入更清洁的新燃料、高级润滑剂,并将传统生物燃料与现有产品相结合。积极支持中国政府天然气业务发展,通过研发和实施碳捕获和碳储存技术,大幅减少气田二氧化碳排放。
科林·格雷厄姆介绍说,公司计划在未来五年内投资5亿美元在企业发展、支持教育、获取和使用能源三个领域,以便发挥更好的作用。
标题:中国企业要为可持续发展做贡献
地址:http://www.zyycg.org/qyzx/12584.html
免责声明:中国企业信息网为网民提供实时、严谨、专业的财经、产业新闻和信息资讯,更新的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中国企业信息网编辑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建议制定建筑节能法
下一篇:煤海奋进颂春晖 科学发展铸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