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企业发展需克服之四屏障
本篇文章1157字,读完约3分钟
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并购的效率和风险需要高度重视,国际化经营的不平衡性和结构的不平衡性仍然十分突出,这是中国大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克服的四大障碍。
这是记者日前从中国企业联合会和中国企业家协会发布的《中国企业发展报告(2006)》中了解到的。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连续两年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国在2004年排名第47位,但根据反映企业生产率和资源有效利用的企业竞争力指数,2005年降至第57位。目前导致我国企业竞争力低下的最重要因素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主要表现在:R&D投资不足,专利申请水平太低,对外技术依存度高,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仍未巩固。
并购的效率和风险是中国大企业需要关注的第二个问题。
资本控制能力有待提高。目前,中国500强企业的1元股本占6元的货币资本,而2006年世界500强企业的1元股本占8元的货币资本。此外,深度分析还发现,中国500强企业的数量仍有“虚高”成分。由于中国500强企业大多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近年来,在培育国际化大企业的旗帜下,这些企业大多得到了政府各项政策的支持,尤其是在金融方面,这将推高这些大企业的资本优势指数,使其最终资本优势高于企业自身的实际资本优势。
资本扩张的风险非常高。资本运营对企业来说是一把“双刃剑”。适度资本运营可以通过其杠杆效应迅速扩大企业规模,提升企业整体实力。然而,过度的资本运营可能会导致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陷入困境。在这方面,德隆和格林酷的倒闭为企业管理风险增加了新的案例。
外资并购带来的风险不容忽视。据了解,一些跨国公司或基金在华并购的基本要求是三个“必须”:绝对控股、行业领先、预期回报率超过15%。外商在华独资化趋势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安全隐患不容忽视。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一直是世界上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较早进入国际市场的中国家用电器已在欧美市场受到反倾销调查和征税。中国的服装、鞋子和打火机都在欧美市场;中国的农产品已经在日本和韩国受到反倾销调查。由于美国、欧盟和日本尚未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此类反倾销调查的最终裁决往往对中国不利。
屡遭反倾销、海外欠款触目惊心、海外并购屡遭挫折,造成了中国大型股份制企业发展的第三大障碍:国际化经营道路不平坦。
此外,中国产业结构的不平衡仍然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中国的产业集中度较低,虽然中国制造业的总规模居世界第三,2006年只有宝钢集团、一汽集团和SAIC集团进入世界500强;传统产业仍占很大比重。总的来说,中国三大产业中,产业大而不强,服务业总量不足,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不发达,传统服务业水平低,服务贸易逆差大。“重化工业”在产业结构上的特点突出;它在国际分工中处于弱势地位。中国企业的“贴牌生产”让外国人拿走了92%的利润,而他们却拿走了8%。
标题:我国大企业发展需克服之四屏障
地址:http://www.zyycg.org/qyzx/12500.html
免责声明:中国企业信息网为网民提供实时、严谨、专业的财经、产业新闻和信息资讯,更新的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中国企业信息网编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