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振大同雄风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本篇文章1388字,读完约3分钟
大同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山西省政府于1992年10月批准的省级开发区。现由沪东(原雁北沪东开发区)和城南(原大同开发区)组成。1996年6月,两个开发区合并为大同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区总体规划面积为37.2平方公里,第一个开发区为2.2平方公里(已基本开发)。近年来,大同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各项指标年年创新高,保持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84亿元,比上年增长18.07%,财政总收入达到7947万元,比上年增长31.85%。新增项目85个,总投资13.9亿元,比上年增长89.12%。
招商引资是开发区的生命线,是扩大开发区规模的根本保证。为此,他们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紧紧围绕这个中心,创新工作机制,拓宽招商引资渠道,使整个地区的项目建设逐年增加,滚动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医药行业为主导的支柱产业。此外,投资还涉及石材加工、食品加工、汽车、高岭土加工、煤炭深加工等行业。资金主要来自印度、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香港。截至2003年底,全区共引进各类项目336个,累计投资35.9亿元。
2003年9月,主办了《中国经济特区开发区年鉴》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年鉴》2003年年会,出席会议的有50多个国家级开发区。利用这一难得的机遇,加强了与国内先进同行的沟通和学习,加深了沟通和信任,同时也增强了自身的影响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环境建设是开发区发展的前提,也是吸引开发区投资的“助推器”。他们把改善投资环境作为提高招商竞争力、增加投资、强化服务、努力营造高标准投资环境的切入点。
在硬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开发区投资近3亿元,完成了6纵5横11路的建设和改造,建成了日供水量2万吨的水厂,完成了2平方公里的水管网铺设,完成了27.9公里的雨污排水管道铺设,建成了日污水处理量3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完成了一期20吨集中供热供气工程。建成11万伏变电站和10千伏双回供电网络,区委员会和管理委员会办公楼10米宽带上网和开发区局域网252个信息点综合布线。目前,开发区在道路、通讯、供水、排水、供热、供气、供电、场地平整等方面基本实现了“七通一平”。
面对日益激烈的招商竞争,开发区不断加强软环境建设,以提供优质服务为突破口,以服务和管理为先,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全面提升软环境水平和水平。首先,创造一个开放高效的服务环境。各相关部门在工作程序、工作依据、工作制度、工作时限四个方面向社会公开承诺,实行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和民主评议制,受到入驻企业的欢迎;同时,进一步完善监督制约机制,成立开发区行政效能投诉中心,大力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为全面优化服务环境提供保障。二是营造公平稳定的法律环境。坚持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加强对行政执法单位和人员的培训,坚决制止乱收费、乱罚款和“吃、拿、卡、要”现象的发生,有效规范执法行为,入驻区企业普遍满意。第三是创造优惠和透明的政策环境。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多次修订和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出台了加快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措施和引进、培养人才的办法。这些措施在提高投资政策的灵活性和吸引力方面产生了积极效果。
如今,大同经济技术开发区正积极响应大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切为了发展,振兴大同辉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号召,开拓进取,迎难而上,努力实现跨越式可持续发展。
标题:重振大同雄风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地址:http://www.zyycg.org/qyzx/11517.html
免责声明:中国企业信息网为网民提供实时、严谨、专业的财经、产业新闻和信息资讯,更新的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中国企业信息网编辑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VK能否造就体育营销的又一个典范
下一篇:企业发展亟待虚拟专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