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信息网致力于为中国广大企业、企业家和商界、经济界人士,以及全球华人经济圈提供实时、严谨、专业的财经、产业新闻和信息资讯媒体。

当前位置:主页 > 企业资讯 > “宅”经济将倒逼零售业疫后加速升级

“宅”经济将倒逼零售业疫后加速升级

来源:中国企业信息网作者:郑衣冠更新时间:2020-08-12 19:12:02阅读:

本篇文章5282字,读完约13分钟

近日,民生智库和北京企业评估协会联合开展了一项关于疫情对零售业影响的调查。结果显示,由于疫情的影响,零售业被迫按下暂停按钮。民生智库认为,在逐步恢复社会秩序的过程中,“危险”和“机遇”并存,“家园”经济迫使企业加快升级,零售业将发生重大洗牌。

“宅”经济将倒逼零售业疫后加速升级

根据民生智库的调查结果,受疫情影响,非急需零售企业受疫情影响最大,并进入"速冻"状态。小微企业支持能力相对较弱,恢复运营仍面临一系列挑战。对零售业的影响和冲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线下商店已经大面积关闭,零售商店处于“速冻”状态。90%以上的企业运营不正常。随着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突然袭击,零售企业被迫按下暂停按钮。调查结果显示,43.5%的企业已经完全关闭,19.6%的企业拥有不到30%的正常门店,只有8.7%的企业拥有正常业务,行业内门店的整体关闭率为71.1%。

“宅”经济将倒逼零售业疫后加速升级

人流量大的零售场所受到了重创。仓储式商场所有店铺的成交率达到90%,专卖店的成交率接近70%。非必需品零售业受到很大影响。家电和电子产品的所有商店的关闭率都在90%以上,汽车、摩托车、零部件、燃料和其他动力的销售关闭率接近一半。

“宅”经济将倒逼零售业疫后加速升级

很难恢复工作,无法正常运转。目前,疫情防控仍处于关键时期,87.0%的企业认为防止疫情蔓延是企业未能全面恢复工作的主要原因。面对疫情蔓延和企业经营的双重压力,34.8%的企业最迟能在2月20日前接受复工,28.3%的企业能在2月底或3月初接受复工。

“宅”经济将倒逼零售业疫后加速升级

其次,客流和订单大幅下降,使得企业难以维持收支平衡。客流和订单量已经大大减少。在疫情期间,消费者外出的频率下降,这对以客流为核心的零售业产生了直接影响。自疫情爆发以来,70%以上企业(73.9%)的客流量同比下降80%以上,近70%企业(67.4%)的订单量(包括线上线下)同比下降80%以上,只有4.3%的企业客流量和订单量出现增长。

“宅”经济将倒逼零售业疫后加速升级

月收入大幅下降,季度情况可能略有缓解。调查结果显示,自疫情爆发以来,90%以上的企业收入受到影响,其中68.3%的企业收入同比下降80%以上。在第一季度收入预测中,43.5%的企业认为同比下降超过80%,第一季度亏损可能略有缓解。

“宅”经济将倒逼零售业疫后加速升级

第三,零售业的整体利润直线下降,个别增长难以挽救市场。超过60%的企业净利润直线下降。疫情爆发以来,消费需求下降,90%以上企业的累计净利润与去年同期相比有不同程度的萎缩,其中63.0%的企业净利润下降了80%以上,只有2.2%的企业净利润出现增长。第一季度净利润预测显示,疫情过后,90%以上的零售企业难以在未来三个月内实现净利润增长。

“宅”经济将倒逼零售业疫后加速升级

疫情以来的累计损失可达年收入的10%左右。调查结果显示,自疫情爆发以来的累计损失平均占上一年收入的11.9%。被调查企业中,最大损失超过3000万元,平均损失389.8万元;企业预计第一季度最大损失可超过1亿元,平均损失可达974.4万元。

“宅”经济将倒逼零售业疫后加速升级

非急需产业的利润受损更严重。受疫情影响,消费者购物频率明显下降。近60%的人每周购物一至三次,购物需求主要是日用品和防疫用品(数据来自民生智库“疫情对人民生活影响调查”)。非刚性消费需求低。除了药品和医疗设备的零售利润增加之外,汽车、摩托车、零部件、燃料和其他动力的销售以及纺织品、服装和日用品的专业零售等企业的利润也出现了急剧下降。

“宅”经济将倒逼零售业疫后加速升级

大中型企业净利润同比下降相对较多。根据调查结果,净利润下降80%以上的企业占500人以上大型企业的86.8%,占10-99人企业的53.4%。

第四,商业支持薄弱,企业举步维艰。30%的企业营运资金只能维持一个月,超过60%的企业不能维持三个月。疫情严重后,一些企业开始裁员,其中一些企业严重破产。根据调查结果,65.2%的企业流动性在当前状态下不能持续3个月,其中30.4%只能持续不到1个月。

“宅”经济将倒逼零售业疫后加速升级

小微企业的支撑能力相对较弱。调查结果显示,去年收入超过1亿元的大中型企业中,有50%能够支持3个月以上,12.5%能够支持1

员工很难返工和重返工作岗位,人力短缺是一个难题。春节期间回家的人不能返回岗位,一些零售企业面对订单激增,人手极度短缺。调查结果显示,47.9%的员工在职率不到一半,21.7%的员工离职。从估计回报率来看,25.9%的企业估计所有员工都可以重返工作岗位,超过30%的企业对回报情况不确定。

“宅”经济将倒逼零售业疫后加速升级

物流运输受阻,企业供应链难以运作。一些城市和地区对封村封路实行严格管理和控制,商品流通难度加大。调查结果显示,“物流运输障碍”的难度系数为7.7( 难度系数按权重和比例计算),在所有操作难度中排名第一。

民生智库认为,当前复业面临一系列挑战,“危险”与“机遇”并存,零售业将经历“大洗牌”。随着社会秩序的逐步恢复,零售企业将迎来新一轮的爆炸式增长,并在逐步恢复正常运营的过程中面临一系列的考验和调整。第一个困难是周转和生存的压力。91.3%的企业认为疫情直接影响企业的季度和年度业绩,76.1%的企业认为疫情造成的损失导致资金周转困难;其次,积压商品滞销,疫情会影响后续商品的更新进度和计划(60.9%)。

“宅”经济将倒逼零售业疫后加速升级

研究表明,在后流行病时代,“住宅”经济将迫使企业加快升级。自疫情爆发以来,网上消费不断渗透,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三线、四线和五线地区的居民以及农村居民转向网上购物。超过半数的企业认为,未来零售消费场景将加速向网上转型,多种业态的融合将成为必然趋势(52.2%)。同时,商场配送和社区业务的服务效率在本次疫情中凸显,居家服务的需求潜力进一步挖掘,社区业务和居家配送将更加广泛(50.0%)。非典疫情恢复后,零售业将进一步升级。随着非接触服务更加广泛,健康消费更加重视,消费方式更加便捷,行业企业将重新思考如何加快升级,创新技术和服务,快速占领市场。

“宅”经济将倒逼零售业疫后加速升级

民生智库认为,应对疫情的冲击,资源对接和疏浚应该齐头并进,政府和企业应该合作共度难关。为在疫情后恢复零售业,应采用新的监管模式,促进智能零售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升级。

首先,资源对接和疏浚齐头并进。首先,要保证复工,帮助企业复工。简化复工程序,促进有序复工。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放宽控制,简化复工申请流程,在防控疫情的前提下,允许企业复工。如杭州提出通过网上数字化复工申报备案平台简化复工程序,努力为企业复工复产提供便利。

“宅”经济将倒逼零售业疫后加速升级

加强防疫指导,优化复工环境。有关部门要按照复工、复产的要求,严格检查企业防疫应急预案,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工人复工问题,督促企业做好在岗人员的登记和保护工作,对零售经营场所的防疫宣传、防疫物资、环境消毒、客户体温测量等进行全面监督检查,确保员工和社会的安全。

“宅”经济将倒逼零售业疫后加速升级

第二,要帮助稳定岗位,帮助企业招人。资源对接和疏通齐头并进,帮助企业应对返岗后的“用工荒”。根据同一城市的58个招聘研究所的公开数据,批发零售业在2月份的招聘需求是所有行业中最高的。随着生活秩序的逐步恢复,居民的生活消费需求逐渐升温,零售业的招聘潮即将到来。政府部门应加强政府与企业的合作,把握具体的就业需求,安排就业意愿,准确匹配就业供求关系。二是要协调和畅通人员流动渠道,为符合防疫要求的从业人员提供畅通的返工路径。

“宅”经济将倒逼零售业疫后加速升级

增强监管的敏感性,加强新用工方式的规范化监管。突发事件催生管理模式创新。在这一流行病中,“共享员工”已成为平衡就业需求和就业成本的有效创新,并有可能成为未来行业中广泛使用的人事管理模式。新模式对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初始阶段,要做好“共享员工”的监管工作,引入相应的管理措施,紧密结合行业变化,明确界定和有效监管就业管理方法、风险责任归属和保障措施,在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同时,促进社会就业效率的提高。

“宅”经济将倒逼零售业疫后加速升级

最后,救济和减压,以延长企业的“生命”。我们应该密切关注企业的需求,在银行和企业之间架起一座桥梁。首先,考虑放宽中小微零售企业的无担保贷款门槛,创新贷款信用凭证,将税收与金融挂钩,利用税收抵免或优质订单合同作为抵押品,帮助企业获得资金。其次,通过专项贷款,可以帮助一些受疫情影响较大、未来能够发展壮大的有活力的小微企业渡过难关。同时,中小企业专项资金可以给予零售企业更大的支持。最后,我们应该采取更多的措施来匹配银行和企业的信息,提高贷款的效率。通过搭建平台,收集和发布企业的融资需求,及时对接和调度金融机构,简化贷款程序,开辟绿色渠道,争分夺秒地解决企业的迫切需求。

“宅”经济将倒逼零售业疫后加速升级

扩大“以薪止沸”项目,积极推进能源补贴。对疫情期间企业造成的水、电、热等能源成本给予优惠待遇,如“降低中小企业的电、气、物流成本,根据国家政策及时调整工业电价,工业水价和天然气价格下调10%。”

有的放矢,进一步扩大租金减免范围。一是考虑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户租赁私有财产,将现有租金补贴直接给予商户,有效缓解企业面临的租金压力;第二,可以对在抗击疫情中暂停营业的建筑和商场给予明确的财政补贴,从而减轻商户的租金压力。例如,深圳市南山区提出了《南山区与企业共克时艰、坚决战胜疫情防控专项支持措施》,细化了针对不同性质企业的减免税政策,确保各类企业切实享受到帮助。

“宅”经济将倒逼零售业疫后加速升级

二是适应产业变化,引导有序升级。首先,要加强接触健康安全管理,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流行病过后,必须更加重视公共卫生。建议从两个方面加强零售业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建设。继续加强公共卫生基层组织建设,通过宣传评估引导人群零售企业做好卫生管理工作,同时增强公民公共卫生管理意识。督促零售企业建立健全应急体系,建立合同责任制,实施防控计划管理。使用特殊培训、定期监督等。,加强零售企业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建设,提高零售业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宅”经济将倒逼零售业疫后加速升级

其次,它将增强供应链的抗风险能力,促进智能零售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升级。把点连成线,开辟从农田到货架的连接系统,进一步促进产销资源的对接。在疫情期间,一些超市的食品供应压力与该领域的农产品滞销并存。未来,随着消费升级的深入和新鲜电子商务的发展,构建优质农产品和超市的供需平台意义深远。建议积极搭建产销衔接平台,利用线下交易会、网上特色农产品推广平台等方式,高效组织农产品信息对接和资源整合,加强主要农产品产地与其他城市的协调与合作,提高资源利用率,将点连成线,促进产销有效衔接。

“宅”经济将倒逼零售业疫后加速升级

集线成面,引导行业构建冷链物流体系,促进冷链物流产业优化升级。在这场疫情中,农产品运输的“断链”凸显出来。疫情发生后,建议建立应急冷链物流系统,确保稳定的民生供给,同时促进冷链物流产业的技术升级,降低产业成本,减少新鲜资源的浪费,促进中小城市冷链物流的布局。

“宅”经济将倒逼零售业疫后加速升级

聚集在一起,建立一个网络,建立一个技术领先的环境,创造一个数字智能物流网络。这场流行病的袭击考验了供应链和物流链在各个行业的应急能力,也暴露了物流的不足。未来,智能物流网络的建设将成为行业趋势。建议加强政策引导,设立R&D专项支持基金,推进物流业的数字化和信息化,构建以新技术为保障的现代物流体系,及时、透明、可控地掌握供应链和物流状况,提高行业供应链的抗风险能力。

“宅”经济将倒逼零售业疫后加速升级

最后,应利用社区零售业构建“民生监控网络”,规划基本的危机保障体系。以社区零售为支点构建危机防护网络。在疫情下,大型超市、社区超市、便利店等零售行业不仅承担了保障民生供应、稳定物价的基本角色,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稳定人心的主要镇定剂。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许多地方的实践已经证明,社区零售在危机中的重要性已经上升到战略地位。借鉴日本等国家的发展经验,我们可以引导更多的连锁零售企业在未来融入社区,从选址、租金、税费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做好基础保障供给网络建设。

“宅”经济将倒逼零售业疫后加速升级

推进政企合作,构建“民生监测网”。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一刻钟社区服务圈”等社区零售布局,构建高度敏感的“民生监控网”。加强政企合作,将社区超市和便民点作为反映居民生活变化的首个“监控点”,成为政府监控社会风险、及时应对、提高管理效率的触角。今后,我们可以继续优化便民点布局,加强统筹管理,畅通政企沟通渠道,共同提高社会抵御风险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宅”经济将倒逼零售业疫后加速升级

在疫情下,零售企业正在经历一个“寒春”。在按下暂停键的日子里,他们只能负重前行。纵观历史,我们总是有理由相信危机孕育着一个“生命”的机会。随着疫情后消费市场的爆发、商业业态的创新和服务质量的提高,零售业的改革和升级必将加快。

“宅”经济将倒逼零售业疫后加速升级

附件:调查样本概述

调查数据涉及纺织、服装和日用品零售(39.2%)、综合零售(23.9%)和其他子行业的企业,其中专卖店(14.6%)、购物中心(12.7%)和专卖店(11.7%)。收入低于500万英镑的小微企业占45.7%,收入高于3亿英镑的大企业占10.8%。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企业分别占10.9%、58.7%和26.1%。

“宅”经济将倒逼零售业疫后加速升级


每当我们见面,他总是微笑,给人一种非常友好和舒适的感觉。这是煤化工运营公司青能项目部党支部书记、经理马进力给我的第一印象。他是怎么跑进《外出》的...

应该肩负起在北疆实施心脏工程的使命。在山西、陕西、蒙古交界处的智能公司马地梁矿,就有这样一群人,牢记工程建设的初衷,不忘开拓疆域、荆棘丛生、破浪前进、团结带领北疆部队的使命...

标题:“宅”经济将倒逼零售业疫后加速升级

地址:http://www.zyycg.org/qyzx/10543.html

免责声明:中国企业信息网为网民提供实时、严谨、专业的财经、产业新闻和信息资讯,更新的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中国企业信息网编辑将予以删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