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信息网致力于为中国广大企业、企业家和商界、经济界人士,以及全球华人经济圈提供实时、严谨、专业的财经、产业新闻和信息资讯媒体。

当前位置:主页 > 企业资讯 > “2000万人的超级城市,武汉能否成为卓尔不凡的大国中州?”

“2000万人的超级城市,武汉能否成为卓尔不凡的大国中州?”

来源:中国企业信息网作者:郑衣冠更新时间:2021-03-18 17:27:33阅读:

本篇文章4067字,读完约10分钟

持剑,行长之道,成大器。

大约20年前,笔者远离鄂走南粤时,武汉正处于低潮期,经济总量为全国10余名,常去的汉正街也自褒扬以来逐渐衰落。 15年后回到老家,在汉口北再次租界重生的汉正街,武汉已经回到了中国的10个城市,生机勃勃,野心优雅。

春秋交替,盛衰沉浮。 唯行者能承受桂冠的重量。

近日,武汉发表年报称,武汉常住人口达到1108.1万人。 比上年增加18.81万,比上年增加近50万,成为新的移民大市。 然后,著名财经作家陈润五年出版了磨剑力作《卓尔的故事》,卓尔是《新汉正街》的投资者。

罗天昊在年发表的《兴汉九策》中提出,武汉未来人口应突破2000万。 成为全国第二或第三大城市。 最近,发改委计划向一线城市以外的城市开放户籍,武汉的未来值得期待。

未来15年,中国社会经济布局将发生巨大变化。 随着北京功能的放松,人口应该低于2000万。 广深继续造成人口,但力量减弱,以人口论可以成为武汉或中国的三大城市之一。

2035年,武汉能成为卓尔不凡的大国中州吗?

武汉是一座尚未加冕的未来之城。 它需要成为八个行业的中心。

(一)全球战术节点城市、新陆权时代的中国经济地理中心

冲击中国高铁、世界海权。 逻辑是什么?

中国改革开放前40年,实行的是不平衡的快速发展战术,首先是沿海、后内陆。 但是,近年来,随着各地区普遍性的兴起,国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在高铁时代,市场和人口壁垒迅速拉平,与统一的中国市场一带相连的周边国家市场,给世界市场的结构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2000万人的超级城市,武汉能否成为卓尔不凡的大国中州?”

美国学者麦金利·康威1999年发表《未来超级城市》一文,武汉被列为“21世纪世界十大超级城市”,武汉2049远景规划中,武汉被定位为洲际中心城市、世界性战术节点城市。 见解大致相同。

武汉连接南北,扼住东西,衣领上带山河,雄踞天下,素有“九省通衢”之称。 中国位于天元之中,战术地位极为险要,以武汉为圆心,其半径1000公里左右,北至北京,东至上海,南至广深,西至成渝和西安,囊括了中国主要经济区。

“2000万人的超级城市,武汉能否成为卓尔不凡的大国中州?”

年,武汉加冕为国家中心城市,军运会也花落武汉,体现了国家对武汉战术价值的认可。 在长江经济带战术中,武汉也位于腰部。 在全国的高铁结构中,武汉处于米字型的中心,具有压倒性的特征。

罗天昊曾经提出了“内陆七雄”的构想。 包括鄂、豫、皖、湘、赞、川六省和重庆市,跨越长江和黄河两大流域,是中国经济总量最大、发展最快、腹地最广的经济区。

沿海四杰,拉开中国的帷幕,内陆七雄,较量中国的未来。 武汉是内陆七雄的中心。

崛起于武汉的卓尔广泛布局商贸、港口、旅游、房地产等行业,看好武汉在中国未来经济布局中的前景。 断绝武汉,环顾全世界。

内需已成为中国经济的最大动力,国内统一市场初步形成。 两大时势终于到来,武汉大器,即将晚成。

(2)世界级产业集群、多产业中心;

天下之中,广博太多了。

长三角西进、珠三角北进,两大产业转移轴线交汇。 武汉的产业结构有多混?

北上广深等东部中心城市的金融产业、tm产业、房地产业成为三大主导产业。 阶段性制造业化的东部制造业城市服务业不足。 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工业和服务业都很缺乏。

武汉拥有丰富的产业体系。 从以前流传下来的产业和新兴产业兼具。 由中端产业主导,部分行业实现了突破。 以前产业产值庞大,即使是尖端的高科技产业也仅次于沿海中心城市。

武汉有长三角和珠三角转移的大众工业,如美,格力在武汉设厂,规模巨大。 而且,武汉也有东风、武重等国企巨头。 形成了汽车、钢铁等数千亿产业集群。 高科技产业也非常强。 北斗芯片、量子导航等正在初步崛起。 光谷的光纤等产业逐渐扩大规模。

“2000万人的超级城市,武汉能否成为卓尔不凡的大国中州?”

服务业行业,武汉不如沿海中心地区,但武汉是国家中心城市、湖北省会,所以公共资源丰富,人口旺盛,反而比通常的沿海工业城市发达。 成为中国服务业的第二梯队。

产业生态丰富,武汉具备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多元产业中心的基础。

武汉天杀六城与长沙、南昌、郑州、合肥、成渝存在工业行业同质化竞争。 特别是在汽车行业。

武汉要率先完成产业升级,打破与中部其他城市的并行竞争关系,相辅相成。 领导人中部可以领导内陆七雄崛起。

(3)腹地最广阔的创新基地、中国创新中心;

武汉是继深圳、上海、北京之后第四个中国产的“世界创造城市”。

年,武汉市大学生人数达到110.7万人,达到雄冠世界。 中国高等教育资源最集中的地方。 应该成为智力资源丰富,中国最富有创新和创造精神的城市之一。

斯坦福建立了硅谷;清华北大建立了中关村,武大和华科建立了光谷。

武汉有可能打破产业转移的惯例,在创新方面以超常规迅速发展。

年,武汉高新技术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4%,仅次于深圳等国内少数城市,超过中部各镇,年产值超过万亿。 高新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56.5%,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8.9%。 武汉的研发强度超过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比成渝还高。 前10年的工业倍增计划,首次出现了效果。 未来十年需要调整计划,高端制造成为主导。

“2000万人的超级城市,武汉能否成为卓尔不凡的大国中州?”

(4)全球物流和市场成本中心

武汉高铁,雄霸天下。

作为中国高铁时代的米字型中心,武汉高铁6小时内辐射的国土面积居世界首位。

多年来,打造目光敏锐的公司之家,卓尔掌门人阎志看到武汉成为全球商贸物流城市的潜力,曾多次向武汉方面提出建议。 卓尔也为此全力实践。 以武汉为起点扩张全国,建设100个小物流中心。 全球电子商务领头羊马云曾经到访卓尔,强大如阿里巴巴,不得不租用武汉的物流系统。

“2000万人的超级城市,武汉能否成为卓尔不凡的大国中州?”

武汉一直是国内市场争夺的地方。 年,武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843.90亿元,与gdp比重为46.1%,占十大城市之首。 超过深圳的两倍。

年,内陆七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10万亿,成为我国唯一超过10万亿容量的资费市场,且增速强劲,未来或三分天下。

北上深不花钱,用过高的房价压制了沿海四杰。 狭义的大陆七雄,费用远远高于沿海四杰。 中国的未来将耗费市场中坚力量。 市场辐射区域非常广阔。

目前,中国正在逐步整理省际收款处,一旦形成国内统一市场,武汉将成为中国大陆乃至全球的市场费用中心、物流中心。

(五)商业和投资中心

水路、公路、高铁、武汉都是全国经济地理中心,唯航空略弱。

从武汉各个方向出发,只有1000公里,可以控制中国80%以上的财富。 商业便利性压倒全国,最适合成为第二总部。 近年来,全球巨头和国内巨头在该地区投资。

目前武汉上市公司达77家,外汇存款26331.62亿元。

最重要的是,武汉的商业价格低,便利性强。 上传武汉的世界五百强达到266家,达到一半以上,可以预见未来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投资将选择武汉。

随着中国国力的提高,未来武汉的商业中心地位将进一步提高。

(六)博大开放的城堡、中部人口和人才中心;

立国之基以人为本。 人口是巨大的财富。

武汉市常住人口比上年末增加18万8100人,达到1108.1万1千人。

人口迁移的背后是产业转移、京津南下、长三角西进、珠三角北上、武汉交汇。 人口迁移到武汉,大势所趋。 连东南亚的移民,特别是女性都会来武汉。

武汉计划10个大城市副中心,可扩展到1000万人左右。 未来有可能兼任周边城市。

九派横流,包容万物。 武汉净流入人口约占20.2%,目前的开放性和包容度,与未来的抱负之间还有巨大空之间。

武汉作为世界上高中生最多的城市,如果能维持7成的大学生,将会增加巨大的人才。

武汉人口的顶点或2000万人。 人口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被期待成为中国新一代移民领袖城市,是一个有活力、有创造力、充满活力的城市。 增加1000万人口后,武汉净流入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例将来应占50%以上,成为内陆人口熔炉,成为博大雄浑的国家中心城市。 北有北京,南有深圳,中有武汉,包容天下,吐纳四方。

“2000万人的超级城市,武汉能否成为卓尔不凡的大国中州?”

(7)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交汇点

从可持续快速发展的立场来看,武汉的空之间非常大。

年到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从7.7%降至6.6%,降幅较缓,期间单位gdp能耗分别减少.7%、4.8%、5.6%、5.0%、3.7%,累计减少20%以上

国家要进步,家庭要富裕,个人要快速发展。 国家需要维持适当的快速发展速度。 重要的是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平衡。

未来最好的快速发展模式可能是在增速方面,长时间保持高速,在环境保护方面,加快速度。 掌管其两端。 需要绿水、绿山和金山银山。

东部增速已经很低,西部环境保护任务严重,华北受到严重破坏的生态束缚。 中国的未来真正有潜力的是中南。

武汉近年来发展速度迅猛居全国领先地位,江湖山川,生态环境在大城市特点比较突出,在经济快速发展和生态环境维护方面,具有北京上海等地越来越多的弹性空,空白越来越多。

大河湖大武汉 经济发达,生态优美,宜居城市。 这就是武汉未来的蓝图。 近100名外国客人、数十名国家元首来过武汉,充分看到了其魅力。

(8)内陆开放中心

天下之中,作为武汉最有才能的成为了中国内陆改革高地。

改革内陆高地既需要软件,也需要硬件。 硬件方面,武汉对中国大陆的商业物流中心、市场费用中心、高铁交通中心、高校重要场所、软件要求更高,武汉能否建立制度和文化特征? 。

总之,武汉在国家改革方面有三大机会。

一是制度差距产生的潜力。 武汉受到沿海产业的转移,也可以嫁接更好的制度。

二是武汉价格的特点。 将人才引进武汉,安家落户,开始科研大概需要200万美元。 但是在北京上海拥有一个身体的至少有1000万人。 价格的特点决定于武汉改革的机会更大。

三是武汉的城市层面设置非常有利于改革。

虽然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但权力的作用依然巨大。 行政级别过高容易导致管制过剩,但水平低不利于赚取资源,武汉作为副省级城市,具有足够高的政治地位,同时也比直辖市灵活,可以保持改革的锐气。

武汉出200工程,夺人之战是先机,好的开始,要成为内陆开放中心,就必须有“汇聚天下良才,发扬百家智慧”的气概。

南深圳,北雄安。 进入武汉,

武汉能成为内陆改革的勇气吗?

标题:“2000万人的超级城市,武汉能否成为卓尔不凡的大国中州?”

地址:http://www.zyycg.org/qyzx/32465.html

免责声明:中国企业信息网为网民提供实时、严谨、专业的财经、产业新闻和信息资讯,更新的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中国企业信息网编辑将予以删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