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中国每个人平均国民收入高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本篇文章11290字,读完约28分钟
国家统计局网站7月1日发布了《沧桑巨变七十年民族复兴铸造辉煌——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成果系列报告之一》。 报告指出,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达到新阶段。 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达到9732美元,高于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报告全文: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 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迎难而上,奋力前进,从封闭落后走向开放进步,从温饱不足走向全面小康,从积贫积弱走向繁荣富强,又一个体类快速发展。
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国力日益增加,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幅提高,国际地位和影响大为增强。
(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上了一个新阶段。 新中国诞生时,我国的经济基础极其薄弱。 1952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为679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19元。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到3679亿元,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为1.8%,居世界第11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1986年经济总量突破1万亿元,2000年突破10万亿元大关,超过意大利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全年达到412119亿元,超过日本,连年稳居世界第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继续提高。 近三年来,我国经济总量超过70万、80万和90万亿元大关,全年达到900309亿元,占世界经济的比重接近16%。 以不变价格计算,年国内生产总值比1952年增长175倍,年均增长8.1%。 其中,1979—年年均增长率为9.4%,远远超过同期世界经济的2.9%左右的年均增长率,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18%左右,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达到9732美元,高于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2)财政实力由弱变强,外汇储备大幅增加。 建国初期,我国的财政非常困难。 1950年全国财政收入只有62亿元,到1978年增加到1132亿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财政收入大幅增加,1999年全国财政收入首次突破10000亿元。 进入新世纪以来,财政收入连续实现跨越,全年达到117254亿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财政收入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达到183352亿元。 1951—年—年全国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2.5%,其中1979—年—年均增长13.6%,为促进经济快速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20世纪52年代至70年代,我海外汇储备相当紧张,1952年末外汇储备仅为1.08亿美元,1978年末也仅为1.67亿美元,居世界第38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海外汇储备稳步增长,2006年底突破1万亿美元,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一。 年末,外汇储备余额为30727亿美元,连续13年稳居世界第一。

(3)国际地位明显提高,影响日益显现。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受外来封锁等影响,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交流很少。 20世纪50年代,与前苏联东欧各国一度展开交流的70年代,我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交流明显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融入国际社会,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980年4月和5月,中国恢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合法席位,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并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加国际经济合作。 2003年以来,中国先后与亚洲、大洋洲、中南美、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自由贸易区,目前与25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17个自由贸易协定,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互利共赢。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倡导建立得到16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参与世贸组织改革为代表的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为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贡献了中国的智慧。

二、结构单一到百业繁荣,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农业基础的作用不断加强,工业主导地位迅速提高,服务业对经济社会的支撑效应日益突出,三次产业快速发展均衡,经济快速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持续性不断加强。
(一)农业生产条件持续改善,综合生产能力迅速提高。 建国初期,中国农业生产基础薄弱,“靠天吃饭”现象明显,粮食产量低。 20世纪1960~70年代,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推进了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业经济高速发展。 粮食总产量从1978年的30477万吨增加到年的61223万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1978年的1397亿元上升到年的86342亿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机械化程度继续提高,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其中谷物、肉类、花生、茶叶、水果等产量持续居世界第一位。 回顾70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从1949年的11318万吨上升到年的65789万吨,农业机械总动力从1952年的18万千瓦上升到年的10亿千瓦,全国耕地灌溉面积从1952年的1996万公顷上升到年的6810万公顷

(二)工业体系逐渐完善,许多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 建国初期,我国的工业部门非常单一,只有采矿、纺织业和简单加工业,大量的工业产品依赖进口。 新中国成立后,拉开了中国工业化的帷幕,上世纪50—70年代中国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为之后工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宝贵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快速发展进入发展期,年工业增加值比1978年实际增长38.2倍。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工业生产能力日益增强,逐渐向中高级前进。 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7%和9.5%。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20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制造业增加值从年开始稳定在世界第一位。 年,中国原煤产量为36.8亿吨,比1949年增长114倍。 钢材产量11.1亿吨,增长8503倍。 水泥产量22.1亿吨,增长3344倍。 电子新闻产业诞生,实现了高速发展。 年,移动通信手持机和微机设备产量分别达到18.0亿台和3.1亿台。

(3)服务业快速发展,生产生活诉求能力不断提高。 建国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生产资料领域优先快速发展,服务业快速发展相对较慢。 1952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不过195亿元,到1978年也只有905亿元。 改革开放以来,服务业随着市场的繁荣进入了日益繁荣、快速发展的高速公路。 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469575亿元,为1978年实际的51.0倍,年均增长10.4%。 其中,交通运输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和金融业增加值分别年均增长9.0%、10.1%、10.3%、12.0%。 党的十八大以来,服务业爆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和活力,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并行快速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成为保障就业、稳定经济的重要力量。

(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从以依赖单一产业为主向依赖三次产业转变共同推进。 建国初期,我国农业占有率高,工业和服务业相对薄弱。 1952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分别为50.5%、20.8%、28.7%。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随着工业化建设的发展,第二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 1978年,第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27.7%、47.7%、24.6%。 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城市化高速发展,农业基础加强,工业和服务业快速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年,第三产业比例达到45.5%,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农业、工业、服务业协同快速发展。 年,第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7.2%、40.7%、52.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2%、36.1%、59.7%。

三、从瓶颈制约到特点支撑,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实现重大跨越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交通邮电高速发展,基础产业地位不断巩固,能源供应能力稳步提高,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一)交通运输发展迅速成功,综合运输互联网四通八达。 建国初期,我国的交通完全落后。 建国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运输系统建设逐渐加快,交通互联网日益完善,运输能力和效率明显提高。 交通长随着现代化建设而倍增,年底,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和公路里程分别比1978年底增长0.9倍和3.8倍。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综合运输大通道基本贯通,交通基础设施互联网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服务保障能力大幅提高。 年末,中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3.1万公里,比1949年底翻了5倍,其中高铁达到2.9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量的60%以上,以“四纵四横”为主要骨架的高铁网基本形成。 公路里程485万公里,增长了59倍,其中高速公路从无到有,年末达到14.3万公里。 内河航道里程12.7万公里,增长72.7%的定期航班航线里程838万公里,比1950年底增长734倍。

(二)邮政通信水平全面提高,现代新闻通信系统加快构建。 建国初期,我国邮政通信发展迅速,发展水平很低,邮路总长仅有70.6万公里,长距离明线只有14.6万对公里。 建国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邮电通信业规模扩大,电信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新闻化互联网化后居前列。 年末,全国邮政营业所27.5万所,比1949年末增加9.4倍。 邮路全长985万公里,比1978年底增加103%。 光缆总长度达到了4358万公里。 党的十八大以来,邮政通信全面快速发展,“宽带中国”建设加快实施,年移动宽带客户达13.1亿户,基本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移动宽带网络,大数据、云计算

(3)能源供应能力大幅提高,基础保障作用日益增强。 建国初期,我国能源供应严重不足。 1949年,中国能源生产总量标准煤只有0.24亿吨,远远不能满足国内的诉求。 70年,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努力,我国能源供应能力明显增强,建立了较完整的能源供应体系。 中国的能源生产比1949年增加了158倍,达到了37.7亿吨标准煤。 年末,全国发电机容量为19亿千瓦,比1978年末增加了32.3倍。 党的十八大以来,能源利用效率提高,清洁能源利用大幅增加,水电、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设备规模持续扩大,天然气、一次电力及其他能源等清洁能源生产比例为年的15.3%至年的23.5%

四、从城乡分割到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快速发展呈现出新格局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区域快速发展战术稳步实施,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逐渐形成,不同地区的比较特征得到比较有效的发挥,从东到西、从南到北的旧貌焕然一新。
(一)城市化水平明显提高,城市建设丰富多彩。 建国初期,我国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仅为10.6%。 1978年末的常住人口城市化率也不过17.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9.6%,比1978年末上升41.7个百分点。 十八大以来,随着户籍制度改革和居住证制度的推行实施,农民工市民化程度越来越高。 年末,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3.4%,比年末上升8.0个百分点。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数量持续增加,城市互联网体系不断完善。 1949—年,城市数量从132个迅速发展到672个,其中地级以上城市从65个增加到297个,县级市从67个增加到375个。 建设城镇从2000个左右增加到21297个。

(二)农村建设成效显著,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建国初期,我国的农业生产方法完全落后。 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农民的温饱问题没有得到长时间的处理,农村建设相对滞后。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除了积极推进城市化快速发展外,还不断重复农业、城市反哺,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农村交通、通信。 据推算,2009年,全国农村地区99.9%的家庭在自然村通道上,99.9%的家庭在自然村通电,98.1%的家庭在自然村接收有线电视信号,95.7%的家庭在自然村接收博客信号 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振兴战术稳步实施,美丽地居住在乡村加快建设,农村生活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年,全国农村地区有65.3%的户被自然村饮用水集中净化解决,83.6%的户被自然村垃圾集中解决。

(3)区域经济联动快速发展,新的增长极为增长,储蓄势头抬头。 建国初期,我国地域差距大,工业基础薄弱,而且集中在“广(州)大(海)蓝(岛)天(津)”等沿海城市。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在工业化建设中,生产力的配置逐渐发生了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东部率先快速发展等区域协调快速发展战术的统一推进,区域快速发展的新空之间不断展开。 年,东部地区[1]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例为52.6%,比1978年上升9.0个百分点。 中西部后发特征不断显现。 年,中部、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例分别为21.1%和20.1%,分别比2000年上升1.9和2.7个百分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京津冀协同快速发展,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等一系列重大区域快速发展战术稳步推进,新的经济增长极速形成。

五、从关闭半封闭到各方对外开放,国际合作和经贸交流的快速发展成果备受瞩目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反复奉行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与世界各国迅速发展友好合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从大规模“引进”到大规模“走出去”,再到共建“一带一路”,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
(一)贸易大国地位日益巩固,货物贸易规模跃居世界第一。 建国初期,我海外贸落后不平衡,进出口规模非常有限。 1950年,货物进出口总额仅为11亿3千万美元。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进出口略有扩大,但仍处于较低水平。 1978年货物进出口总额为206亿美元,居世界第29位。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对外贸易高速发展。 年,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4.6万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223倍,连续两年居世界首位。 服务进出口总额7919亿美元,比1982年增长168倍,居世界第二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坚定支持多边贸易体制,积极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多边经贸关系和区域经济合作全面快速发展,出现了共建“一带一路”的成效。 ――年,我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货物进出口增长率比所有进出口都要快得多。

(二)外资引进大幅增加,日益成为吸引全球投资的热土。 从建国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我国利用外资渠道单一,规模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准入不断放宽,投资环境持续优化,引进外资规模大幅增加。 年,中国实际采用非金融类外商直接投资1350亿美元,比1983年增长146倍,年均增长15.3%,连续两年成为世界第二大外资流入国。 1979—年—年,累计吸引非金融类外商直接投资20343亿美元。 其中,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高水平对外开放,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引进外商直接投资行业开展,服务业成为外商投资新热点,服务业吸收外资达68.1%

(三)对外投资水平和水平不断提高,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明显增强。 建国以来到20世纪70年代,我国只有少数公司开展了对外交流。 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发展迅速,使公司逐渐发展起来。 进入新世纪,我国公司对外投资步伐明显加快。 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1205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41.3倍,年均增长28.4%。 党的十八大以来,共建“一带一路”促进了设施连通和贸易的畅通,我国“一带一路”沿线56个国家对非金融类的直接投资每年156亿美元,占非金融类对外投资总额的13%。

六、快速发展滞后后创新驱动,科教事业蓬勃发展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科技教育事业不断快速发展,教育普及程度逐渐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人才队伍日益扩大,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一)科学技术实力明显增强,重大成果不断显现。 建国初期,我国科技快速发展水平落后,科研人员和机构不足,全国科技人员不超过5万人,专业科技机构只有30多个。 世纪50—70年代,我国自力更生快速发展科技事业,国防工业和国防科技体系初步建立,取得了“两弹一星”等重大成果,但科技整体水平仍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教兴国战术的实施,科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出台了一系列重大科技计划,产学研结合加强,科技行业投入持续增长,扩大创新生产。 年,全社会研究和考试快速发展经费支出19657亿元,比1995年增长55.4倍。 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18%,比1995年上升1.61个百分点,超过了欧盟15国的平均水平。 年末,全国比较有效的专利达到838万件,其中国内比较有效的发明专利160万件,人均发明专利持有量11.5件。 我国从2008年开始成为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研发人员总量、发明专利申请量分别连续6年和8年居世界第一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工程、量子科学、深海探测、超级计算、卫星导航等多个行业取得了重大成果,创新驱动的快速发展战术成效不断显现。

(2)教育普及度大幅提高,整体水平跃居世界。 建国初期,我国教育水平低下,人口文化素质差,学龄儿童入学率只有20%左右,全国8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 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我国重视发展迅速的基础教育。 1978年,基本普及了小学教育,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5.5%的1982年,文盲率下降到22.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进入全面快速发展时期,义务教育不断完善,高等教育逐渐加强,国民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年,9年义务教育加强率为94.2%; 普通专科学校学生2831万人,比1978年增长32倍的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982年的5.3年提高到9.6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新的历史进展,整体快速发展水平在世界中排起了长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建立。 年,我国高等教育总入学率已经达到48.1%,高于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达到10340所。 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比较有效地提高了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的人才资源。

七、从相对落后到全面进步,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大力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医疗卫生体系逐渐完善,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得到丰富,环境保护日益加强,人民群众获得感明显提高。
(一)文化事业繁荣,国家软实力明显增强。 建国初期,我国文化事业发展迅速落后,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广播、图书、报纸等严重不足。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社会主义文化在曲折中迅速发展,整体上难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在文化快速发展的道路上多次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城乡公共文化体系,文化事业实现了高速发展。 年末,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173所,比1949年增加了56.7倍。 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9.3%; 年出版的各类图书95亿册(张),比1950年增加了34倍。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发展迅速,文化软实力逐渐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大大提高,汉语学习热潮在许多国家兴起。 年末,在世界154个国家(地区)设立了548所孔子学院和1193所孔子教室。

(二)医疗卫生取得较大进步,国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人被称为“东亚病夫”。 建国初期,我国的医疗卫生水平很低,而且大部分医院都集中在城镇。 上个世纪50—70年代,经过努力,中国的公共卫生体系初步建立。 1978年底,我国医疗卫生机构17万个,床位204万张,卫生技术人员246万人,但医疗卫生事业总体水平仍然不高。 改革开放以来,公共卫生行业投入不断增大,医疗科技水平迅速提高,医疗卫生体系健全。 年末,全国共有医疗卫生机构99.7万个,比1949年末增加了271倍。 卫生技术人员为952万人,增长了17.8倍。 疾病防控能力明显增强,居民健康状况明显改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医疗、医疗保险、医药事业迅速发展,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分级诊疗制度逐步建立,全民医保体系加快健全,为人民健康提供了坚实的保障网,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迅速,成效显著。 居民预期寿命由建国初的35岁提高到年的77.0岁,婴儿死亡率由建国初的200‰下降到年的6.1‰,居民健康水平总体好于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3)体育事业发展迅速,竞技体育取得了优异成果。 建国初期,我国体育发展迅速,与国际水平差距很大。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有了突破。 1956年,举重运动员陈镜开成为新中国第一个打破世界纪录的运动员。 1959年,容国团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界冠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事业取得了巨大进步。 1984年,新中国首次参加在洛杉矶举办的夏季奥运会,实现了中国奥运史上金牌“零”的突破。 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了第29届夏季奥运会,我国体育代表团获得的金牌数首次居奥运会金牌首位。 1949—年,我国选手共获得世界冠军3458人。 全民健身理念深入人心,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体育产业高速发展,各种健身场所迅速兴起,有力地促进了群众体育的开展。 近年来,全国人均体育场面积达到1.6平方米以上,约有4亿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我国运动员在各国际比赛中屡有捷报。

(四)环境保护从无到有,生态文明建设日益加强。 从上世纪中叶开始,环境保护始于工业化国家。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重视环境保护,特别是“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的管理。 1972年,我国参加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随后成立了环境保护相关机构。 改革开放后,20世纪80年代我国以环境保护为基本国策,90年代制定并实施了可持续快速发展战术。 党的十八大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打响,改善环境质量,取得了突出成效。 年,水电、核电、风力发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为22.1%,比1978年上升15.5个百分点。 全国首次实施《环境空气体质量标准》的74个城市pm2.5平均浓度比去年下降42%,二氧化硫平均浓度下降68%。 十大流域劣v类水质剖面的比例比去年下降了2.1个百分点。

八、从温饱不足走向全面小康,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坚持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快速发展生产,改善民生,积极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提供社会保障,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实现总体小康,逐步走向全面小康。
(一)就业规模扩大,就业结构逐步改善。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经济衰退,城市劳动力大多处于失业状态。 1949年底,全国城乡就业人数18082万人,其中城镇就业1533万人,城镇失业率达到23.6%。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通过积极迅速地发展经济,我国的就业状况逐渐改善。 1978年底,我国就业人数达到40152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数达到9514万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就业优先政策的实施,我国就业总量大幅增加,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了第二、三产业。 年末,我国就业人数增加到77586万人,其中第二、三产业就业人数比例分别为27.6%、46.3%,比1952年末分别上升20.2、37.2个百分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放管服改革继续深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比较有效地激发了市场活力,促进了新兴就业岗位的出现,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就业形势稳定。 ――年,我国城市新增就业连续6年超过1300万人。

(二)居民收入持续增加,支出水平不断提高。 新中国成立之初,居民收入和支出水平很低。 1956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元,人均支出88元。 由于人口增长快、积累与费用关系不合理等原因,197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元,人均费用支出为151元。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228元,比1978年实际增长24.3倍。 随着收入快速增长,居民支出能力明显提高,支出结构升级趋势明显。 年,全国居民人均支出为19853元,比1978年实际增长19.2倍,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4%,下降35.5个百分点。 家电、汽车等耐用消费品保有量大幅增加,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年,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家庭汽车、彩电拥有量分别达到41.0辆、121.3辆,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家庭汽车、彩电拥有量分别达到22.3辆、116.6辆,比改革开放初期大幅增加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率连续多年快于城市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降至全年2.69。

(3)社会保障得到加强,组织是广泛覆盖的整个民生安全网。 建国初期,我国的社会保障还是空白。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国家和机构开始为城镇职工提供劳动保险等一定的福利,集体对农民实施了少量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覆盖面持续扩大,待遇水平稳步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构建,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 年末,全国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为41848万人,比1989年末增加36138万人。 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19643万人,比1994年底增加11675万人。 参加工伤保险的人数为23868万人,比1994年底增加22046万人。 基本养老保险超过9亿人,医疗保险超过13亿人,基本实现全民医疗保险。

(四)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前,国家积贫如洗,人民贫困如洗。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城乡居民生活有所改善,但农村贫困问题始终突出。 按照年标准,1978年底我国农村贫困人口7.7亿人,农村贫困发生率达到97.5%。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业、农村改革不断深入,扶贫开发大力推进,我国贫困人口大幅减少。 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年末降至9899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降至10.2%。 党的十八大以来,扶贫力度进一步加大,精准扶贫政策层出不穷,特别是扶贫攻坚战大力推进,贫困人口脱贫步伐明显加快。 年末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1660万人,过去6年减少了8239万人。 农村贫困发生率降至1.7%,过去6年下降了8.5个百分点。 我国农村从普遍贫困中整体上消灭绝对贫困,成为第一个实现联合国减贫目标的快速发展中国家,为世界减贫贡献了70%以上。

风雨不忘初心,春华秋实连绵。 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还是世界的历史上,都是令人感到天动地的奋斗史诗。 今天,我们怀着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更加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大大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齐心协力、奋斗,继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开创中华

注[1]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 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

(国家统计局综合司)
标题:“官方:中国每个人平均国民收入高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地址:http://www.zyycg.org/qyzx/31663.html
免责声明:中国企业信息网为网民提供实时、严谨、专业的财经、产业新闻和信息资讯,更新的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中国企业信息网编辑将予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