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信息网致力于为中国广大企业、企业家和商界、经济界人士,以及全球华人经济圈提供实时、严谨、专业的财经、产业新闻和信息资讯媒体。

当前位置:主页 > 企业资讯 > “猪圈里的危机:四川当地的成华猪比大熊猫都稀少”

“猪圈里的危机:四川当地的成华猪比大熊猫都稀少”

来源:中国企业信息网作者:郑衣冠更新时间:2021-03-07 21:46:32阅读:

本篇文章4377字,读完约11分钟

冰点周刊9月1日公众号报道,商务部监测显示,8月19日至25日,全国肉类批发价格大幅上涨,其中猪肉价格比上一周上涨8.8%。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这是猪肉批发价格连续第12周上涨,从6月初的每公斤20.69元上升到上周的每公斤31.77元。

“猪圈里的危机:四川当地的成华猪比大熊猫都稀少”

除了非洲猪瘟等突发事件的影响,这几年,中国猪也不得不开始担心自己的未来:有些猪种“找不到公猪”。 前几天最危急的时候,四川当地的成华猪“只有五六十头”,比大熊猫还稀少。

动员起来保护猪圈?

悠然生活9000多年后,中国猪也不得不开始担心自己的将来。

从1980年到2000年,广东大花白猪母猪的母猪数量从1.3万头下降到数百头。 金华猪母猪的数量在1980年从近25万头减少到2007年1万头以上。 有些地方“找不到公猪”。 香猪、江口萝卜猪、官庄花猪等猪种曾陷入濒危状态。 定猪、龙游乌猪、狭勒黑猪等灭绝了。

“猪圈里的危机:四川当地的成华猪比大熊猫都稀少”

换句话说,这些猪会不小心变成稀有动物。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从事猪遗传育种研究的王立贤年提出:“中国本土猪种的选育刻不容缓。”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陈清明甚至在接受采访时也警告说:“猪种灭绝也是一种生态灾害。”

为了保护猪圈,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猪单位会牵头,成立了地方猪种资源保护和利用合作小组。 《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规定:“国家建立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制度,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

年,中央财政畜禽保种经费增加到5320万元。 4年后,当时农业部公布了《全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十三五”规划》的数据。 中国“土猪”共有90个地方品种,其中国家级保护品种42个,省级保护品种32个,其他品种15个。 这些地方的猪种被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实施要点保护。

“猪圈里的危机:四川当地的成华猪比大熊猫都稀少”

但是,这场发生在人类后院的危机依然不容忽视。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在会议上表示,世界上约22%的家畜品种有灭绝的危险。 抑制家畜遗传多样化的减少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 会议后,该组织在西南太平洋实施了一个区域项目,在库克群岛、斐济和纽埃岛分别设立了鸡和猪保护中心。

“猪圈里的危机:四川当地的成华猪比大熊猫都稀少”

“我认为一点群现在没有什么价值,但这关系到动物遗传资源的未来。 就像气候变化一样。 抑制家畜遗传多样化的流失,关系到人类迅速发展的未来。 ”。联合国专家在这次会议上呼吁。

市场选择

猪圈的危机,首先在餐桌上引起了震动。

四川有回锅肉,东北有杀猪料理,八大菜系分别有制作猪肉的方法。 金华火腿应该用金华猪,云南烤乳猪应该用滇南小耳猪,经典川菜回锅肉应该用四川的成华猪。

四川农业大学教授、成都市种畜场特聘专家姜延志表示,纯种成华猪肌内脂肪含量可达3.5%,但白猪一般只有1%。 肌肉内脂肪含量的高低决定了猪肉是否好吃。

但是,这位专门从事成华猪保种育种的专家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在前几天情况最危急的时候,四川当地的成华猪“只剩下五六十头”。

姜延志记得,三四十年前,在四川广汉、什邡、德阳等大部分农户中,这样的黑发,腰宽、屁股大、四肢短的猪种随处可见。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改良猪种在全国得到宣传,饲养成华猪的人越来越少。

不仅成华猪,原产于丹麦的长白猪、原产于英国的大约克郡猪、来自美国的杜洛克猪等品种纷纷进入中国,这些被称为“杜成长”“洋三元”的商品猪迅速占领了中国的猪肉市场和养殖场。 而且,中国地方品种的母猪急速减少。

“猪圈里的危机:四川当地的成华猪比大熊猫都稀少”

地方猪“不打”洋猪,一是“肥”,二是“慢”。 成华猪的瘦肉率只有40%左右,但洋系的白猪瘦肉率达到60%,“大家都不想吃肥肉”。 而且,通常中国土猪吃一年后才能出来。 洋猪六个月就行了。 “其实这就是市场的选择,”姜延志沉浸在感慨中。

“猪圈里的危机:四川当地的成华猪比大熊猫都稀少”

目前已知的中国养猪最早的证据,出现在距今约9000年前广西桂林甑皮岩遗迹的早期文化层。 从那里出土的猪骨的性状,和野生的不同,很明显是人工饲养引起的变化。 700年前,我国开始在木栅栏上养猪。 到了汉代,已经有人从事猪的交配工作。

“猪圈里的危机:四川当地的成华猪比大熊猫都稀少”

也就是说,过了几千年才刺伤的猪圈,短短几十年间就变成了“完全不同的样子”。

土猪危机不仅发生在中国,也是大约克郡猪的老家英国,20世纪20年代最受欢迎的猪,原本是16世纪至17世纪出生于康沃尔郡的大黑猪。 出口到多个欧洲国家,还远赴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非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但是,二战后,密集型室内化养猪模式开始普及,适合室外的英国黑猪数量急剧减少。 到20世纪60年代,大黑猪已经成为当地最稀有的猪种之一。 1973年,大黑猪被列入濒危家畜名单。

面临物种危机的猪不仅是驯化的家猪,野猪的状况也更不稳定。 原产于菲律宾的签证炸疣猪现在处于濒危状态。 森林砍伐和农田开发使得这种深灰色的猪越来越少了。 居住在南美洲的野猪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因与家畜之间传播的疾病而濒临灭绝的危机。 1996年,只有250只成年猪。

“猪圈里的危机:四川当地的成华猪比大熊猫都稀少”

人类的迅速发展在几个方面压缩了猪的生存空之间。 改革开放后,为了适应市场的诉求,国内广泛开展了土猪猪种杂交。 贵州农业职业学院研究动物遗传育种和繁殖的丁梅在论文中表示,中国成为“引进外国猪种资源最多的国家”。

“猪圈里的危机:四川当地的成华猪比大熊猫都稀少”

年11月22日,湖南省宁乡县金洲町关山村村民黄德民将饲养的土猪赶到高台进行跳水运动,提高了猪肉的质量和口感(资料照片)。 视觉中国供图

基因防御战

在猪的品种战中,中国土猪本来就占了特点。 他们生来就很好吃。 在古罗马时代,西方人引进中国广东猪种,杂交培育罗马猪。 18世纪初,英国引进的广东猪种,后来是约克郡猪和巴克夏猪的祖先。 在美国浪潮中猪和切斯特白猪也有中国土猪的血统。

“猪圈里的危机:四川当地的成华猪比大熊猫都稀少”

但是到了2008年,当时农业部发起的第二次全国性畜禽遗传资源调查完成时,没有发现横洽猪等8个地方的猪种,深县猪、项城猪等4个品种明显灭绝。 根据此次统计调查,我国85%左右的地方猪种群体数呈减少趋势,31个品种处于濒危物种和濒危物种的状态。

“猪圈里的危机:四川当地的成华猪比大熊猫都稀少”

为了保护数量减少的中国地方猪种,也有研究者提出了冷冻精液残留、胚胎残留、生物技术保种等做法。 但是,这些做法还处于实验阶段,技术上还不成熟,能否成功确保物种至今仍难以定论。

比起这些还处于实验阶段的做法,比较有效的方法是生物保种。 国家和地方纷纷建立保种场,撒网收集和饲养保护了哪些稀有地方的猪种猪。

活体保种的主要任务是维持种猪的现有性状,尽量不改变现有的外表和生产性能。 种群规模扩大后,通过“种群内不同品种间杂交”和“与外种猪和其他品种猪杂交”,地方猪可以在保持原有优势的情况下进行杂交育种。

1996年1月,当时的农业部批准成立“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管理委员会”,成立了猪品种审定专门委员会。 2000年8月,农业部公布了78个国家级品种资源保护名录,其中有19个猪品种资源。

“不同阶段有不同阶段的诉求”王立贤对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说:“过去引进洋猪是为了处理肉荒问题,现在保护土猪是为了处理口味诉求,保护基因多样化。”

姜延志向记者解释说,基因越来越多样化,在某种疾病袭击时不容易被“一刀切”。

中国土猪,以前是老百姓自己在农村长大的,在非常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繁殖了一千年,至今,抵抗恶劣环境的能力和抗病力都有点强。 目前引进的白猪不是自然杂交,而是在“条件非常好的环境中”培育很久的品种,抗逆性很低。

“猪圈里的危机:四川当地的成华猪比大熊猫都稀少”

此外,猪的基因多样化对人类意义越来越大。 五指山猪“几十项生理指标与人类项目数值近似”,但重庆荣昌猪有先天性耳聋基因,科学家可以研究。 保护地方猪的基因也保护着“满足未来不可预见因素的重要基因库”。 这些基因资源独特,不可再生。

“猪圈里的危机:四川当地的成华猪比大熊猫都稀少”

“十一五”期间,中国各地建设了79个猪保种场、3个基因库,全国划定了37个地方猪种保护区。 其中,包括宁乡猪、荣昌猪、藏猪等3个国家级保护区,以及太湖猪、民猪、黄淮海黑猪等猪遗传资源保种场35处。

成华猪的保育也从年开始受到重视。 成都市种畜场、邛峡嘉林生态农场与四川农业大学猪遗传育种研发小组合作,将成华猪群分为保种和选育两个组。 保种群体的目标是让成华猪维持现有的品种特征,扩大群体数量,控制近交程度,防止基因丢失。 育种小组的目标是提高成华猪的生长、产肉和繁殖性能。 用术语来说,就是“恢复”整个种群。

“猪圈里的危机:四川当地的成华猪比大熊猫都稀少”

截至年底,成都市种畜场和邛峡嘉林生态农场成华猪保种基础组共有公猪16头、8个家系、母猪150头。 育种的中心群体是公猪20头、母猪300头。

新的希望

四川省现在每年约有5000万头猪,其中约4000万头进入当地人的肚子。 姜延志希望土猪在其中所占比例更高,但现在还不到2%。

年12月第三周,全国猪肉平均价格为每公斤21.01元,其中普通猪肉价格为每公斤17元,走高端市场路线稍远的土猪肉,被装在精致的箱子里,价格往往是普通猪肉的2~3倍。

40年前的市场选择了洋猪,现在中国食客刁的舌头做出了另一个选择。 很多人开始在意一个问题。 现在的猪肉怎么不好吃呢? 为了追求美味,一部分食客成为购买土猪肉的原动力。

这种动力也给中国土猪带来希望。 年,我国猪肉产量5340万吨,生猪出栏68861万头。 中国人吃的猪肉很多,但世界上不是养猪质量和数量最发达的国家。 在国际市场上,中国的猪生存栏和猪肉产量占世界总量的50%,但猪肉出口数量只占世界猪肉出口总量的3%。 出口猪肉的价格比美国出口猪肉低30%左右。

“猪圈里的危机:四川当地的成华猪比大熊猫都稀少”

市场的一些变化,让姜延志觉得中国土猪可能还有再战的力量。 具有更好“肉质特征和抗性”的中国土猪,总有一天会成为提高中国猪肉市场国际竞争力的突破口。

进入高端市场的土猪肉以两倍以上的单价,可以弥补栏目慢、价格高的劣势。 “把价格从白猪养殖的1.2倍控制到1.5倍,市场价格是其2倍以上,那一定很赚钱。 所以,如何提高黑猪的综合生产性能是关键。 ”。 姜延志说。

成都市种畜场正在进行成华猪品种的改良和杂交育种。 研究人员希望培育出与成华猪一样适合做回锅肉的带厚厚皮的肉,以及像洋猪一样瘦肉多、生长迅速的新猪种。

正在培育的新品种还没有名字,姜延志幸运的是,这个杂交的新品种每天能生长一斤,这只猪最多8个月就能填栏,意味着养殖价格大幅下降。 目前,新品种种猪已有1000头以上,繁殖至第4代。 通常,说到第五代,基因的特征是稳定的。 姜延志推测“大概需要一两年的研究开发”,市场潜力很大。

“猪圈里的危机:四川当地的成华猪比大熊猫都稀少”

除了这些家畜场外,有名的EC平台相继开始养猪,前几天还开发了“人工智能养猪”“猪的脸部识别”的技术。

一家科技企业开发猪圈新闻管理系统的王瑞年说:“目前,国家和领域都在努力播种,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忽视了领域的努力就显得有失偏颇。”

新技术不断地融入猪圈。 更多的猪场开始采用数据管理系统,将饲料交给机器,猪怀孕照超声波,猪交配几次等新闻也将进入云端。

正如王瑞年在自我介绍中写的,这个时代养猪也需要产品经理。

标题:“猪圈里的危机:四川当地的成华猪比大熊猫都稀少”

地址:http://www.zyycg.org/qyzx/31335.html

免责声明:中国企业信息网为网民提供实时、严谨、专业的财经、产业新闻和信息资讯,更新的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中国企业信息网编辑将予以删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