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信息网致力于为中国广大企业、企业家和商界、经济界人士,以及全球华人经济圈提供实时、严谨、专业的财经、产业新闻和信息资讯媒体。

当前位置:主页 > 企业资讯 > 解析中国员工的常态“过劳”

解析中国员工的常态“过劳”

来源:中国企业信息网作者:郑衣冠更新时间:2020-08-16 10:37:02阅读:

本篇文章2677字,读完约7分钟

职业倦怠是指员工在工作场所因工作时间过长或压力过大而产生的一种生理和心理状态。通常,超负荷工作的员工不仅伴有失眠、健忘、头痛、胸闷等生理症状,还伴有抑郁、丧失工作热情等心理症状。更严重的情况甚至可能导致员工精神崩溃或猝死。由于过度劳累症状是由员工长期疲劳积累造成的,其形成过程非常缓慢,很难被注意到。因此,员工过度工作的现象很容易被企业管理者所忽视。

解析中国员工的常态“过劳”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的平均每周工作时间已经大大减少,他们每周的基本工作时间为35 ~ 38小时;然而,在东亚和东南亚,特别是中国和越南,工作时间大大增加了。2006年6月20日,在韩国一家著名的报纸《韩国经济》上,有一篇题为《疲惫的中国,加班加点!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工作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人均工作时间大大超过了日本和韩国。根据上海社会科学院最近的一项调查,上海42%的员工目前每周工作50-55小时。

解析中国员工的常态“过劳”

企业员工过度工作的现象对员工个人和企业的整体效率都是有害的。

1.削弱员工的绩效,甚至使员工失去工作能力。员工的过度工作会使他们感到疲劳、沮丧、无法集中精力和厌倦工作,从而影响他们的工作绩效。如果长期超负荷工作,人们的神经系统、心脏系统、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都会受到损害,进而出现失眠、健忘、胸闷、高血压等症状,导致员工失去正常的工作能力。过度工作的出现从三个方面影响员工的工作表现:行动迟缓。在简单的重复性工作中,由于工作过度,企业员工的运动速度大大降低,从而影响员工的产出效率;思维混乱。在高度复杂的工作中,由于工作过度,企业员工的认知思维混乱,影响了员工在工作中的创造力;团队损失。在相互关联的团队工作中,员工行动缓慢、思维混乱导致整个团队效率低下。

解析中国员工的常态“过劳”

2.很容易引起员工对领导和同事的不满。管理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企业中工作过度的员工会有两种不同程度的怨恨。一方面,工作过度的员工会对他们的领导产生怨恨,讨厌他们让自己工作太久,讨厌他们给自己的工作施加太大的压力,讨厌他们不知道如何关心自己。另一方面,超负荷工作的员工也会对他们的同事产生怨恨,他们讨厌自己不像自己一样努力工作,却享受和自己一样的待遇。尤其是当他们的工作得不到领导的认可或相应的报酬时,上述两种对过度工作的员工的怨恨尤为突出。

解析中国员工的常态“过劳”

3.员工不能理性对待名利。根据管理学家斯塔西·亚当斯的公平理论,总的来说,员工高估了他们对企业的贡献。尤其是当一个员工长期超负荷工作时,他会认为自己为企业做出了很多牺牲。如果你在名利方面不考虑自己,或者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公平对待,过度劳累的员工通常会表现出极度的沮丧和失落。一方面,工作过度的员工会觉得他们的辛苦没有得到领导的认可,他们会觉得很委屈。另一方面,工作过度的员工感到吃力不讨好,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当上述情况发生时,超负荷工作的员工往往选择离开工作岗位,到竞争激烈的企业中寻求庇护。

解析中国员工的常态“过劳”

4.影响员工家庭的和谐,导致员工社会关系紧张。美国非营利组织“家庭和工作研究协会”将过度工作定义为“在工作时间内外对人们的态度和行为有潜在影响的一种心理状态。”由此可见,过度工作不仅影响员工的工作,也极大地阻碍了员工的日常生活。一方面,工作过度的员工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心理长期压抑,容易导致员工家庭和谐问题。另一方面,超负荷工作的员工没有空休闲时间与亲友进行必要的社会互动,从长远来看,员工会将自己与社会隔离。当上述两种情况发生时,员工往往会感到自卑、内疚和孤独,并怀疑自己生命的意义。

解析中国员工的常态“过劳”

企业员工过度工作有着深刻的原因。

首先,过于强调集体主义的员工价值观。中国企业文化的中心是强调员工的集体主义和无私奉献。著名比较管理专家、荷兰文化合作研究所所长霍夫斯泰德的一项跨国研究表明,中国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低个人主义文化国家。低个人主义文化意味着组织强调个人之间的密切关系、家庭般的情感依赖以及成员对组织中其他成员的责任感。在100分制中,中国在个人主义方面的排名分数只有15分,远低于亚洲24分的国际平均水平。在中国集体主义文化的影响下,员工往往认为加班加点、努力工作是为了集体利益,这是奉献的表现。

解析中国员工的常态“过劳”

其次,它源于员工之间的晋升竞争。1984年,罗森鲍姆提出了企业员工晋升竞争模型。在这种模式中,晋升类似于体育竞赛,员工在一系列隐含的竞争规则中竞争,胜利者继续为更高层次的进步而竞争,失败者被排除在更高层次职位的竞争之外。尽管早期的获胜者不确定他们是否能被进一步提升,但与那些在早期比赛中失去资格的人相比,他们通常处于有利地位。罗森鲍姆研究一个团队职业生涯的变化已经有13年了。结果显示,提前获得晋升的员工在接下来的4年里比那些一开始没有获得晋升的员工更容易再次获得晋升。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中国企业的职业晋升竞争更加激烈。为了获得领导的赏识,员工经常拼命加班。

解析中国员工的常态“过劳”

第三,员工工作时间的压力越来越大。帕金森时间管理定律指出:你可以为一项任务安排太多时间。如果你为自己安排了足够的时间来从事一项活动,你会放慢工作节奏,以便利用所有分配的时间。麦肯拉斯的研究还认为:“企业绩效与企业活动的时限有关。在期限短的情况下,企业的工作速度要快于工作周期长或没有具体工作期限的企业。”近年来,中国企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激烈的竞争通常只会给企业有限的反应时间。企业必须在截止日期前迅速做出反应,按照自己的时间节奏工作的可能性越来越小。通常在期限内工作会给员工带来巨大的生理和时间压力。

解析中国员工的常态“过劳”

第四,企业的管理者越来越年轻。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米尔格拉姆(Milgram)在1974年对群体思维的研究中指出,许多人愿意向当局投降,并采取违背自己价值观的行动。一些强势成员可以强迫弱势成员同意某个决定,即使他们私下里有所保留。近年来,中国企业领导人年轻化的趋势非常明显。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国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中,67%的人年龄在33-45岁之间。年轻的领导者认为自己身体状况良好,不断透支自己的身体来加班和过度劳累。这些年轻领导的行为直接影响到下属的行为,使下属的经理和一线员工被迫加班加点,过度紧张。

解析中国员工的常态“过劳”

第五,社会法制不健全。虽然1995年实施的《劳动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带薪休假制度,连续工作一年以上的职工享受带薪休假。”然而,根据新华社进行的一项调查。我们70.62%的员工在2004年没有休年假。原因如下:首先,一些企业根本没有实施年休假制度,认为员工休假容易导致空职位空缺,并可能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即使在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时,也规定了带薪休假的条款,但却抱着不提倡、不鼓励的态度,有意无意地抹杀了员工的带薪休假权。

标题:解析中国员工的常态“过劳”

地址:http://www.zyycg.org/qyzx/13952.html

免责声明:中国企业信息网为网民提供实时、严谨、专业的财经、产业新闻和信息资讯,更新的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中国企业信息网编辑将予以删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