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宝轩带您领略宣德青花缠枝莲纹美瓷
本篇文章1859字,读完约5分钟
中国是一个瓷器非常珍贵的国家。瓷器曾一度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象征。青花瓷作为中国瓷器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流传广泛,评价极高,影响深远,达到了其他瓷器无法比拟的高度。青花瓷以其清新、美丽和明亮而独树一帜,为青花瓷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视野。蓝色图案与完美无瑕的胴体形成对比,就像一幅美丽的水墨画,令人印象深刻。
青花瓷起源于唐代,元代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标志着其生产技术的成熟。然而,明代宣德时期的青花在青花史上也享有很高的声誉。宣德青花,作为青花瓷的全盛时期和黄金时代,自明清以来艺术成就达到顶峰,深受人们喜爱。《宣德青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乃至思想。宣德青花作为宫廷瓷器和精美艺术品,与当时制度的完善和技术的成熟有很大关系。这项工作得到了后代的高度赞扬,是蓝白技术的典范,几千年来一直让世界惊叹不已。
深圳玉宝轩展示宣德蓝白扭莲花碗
据了解,深圳玉宝轩正在展出一只宣德青花莲花碗,碗口张开,碗腹呈弧形,碗脚呈圆形,釉色为淡青色。碗的外壁用白色、蓝色和白色装饰,有三层纹饰,简洁整齐。碗上有一圈纠结的树枝,单层彩排有序;主题纹饰为莲花图案,莲花盛开,八朵莲花紧密相连,姿态优美;脚的脚变形回到莲花花瓣模式一周,上下呼应。内壁单色无暇,蓝白相间,丰富深邃,饱满饱满饱满,珐琅厚实光滑。整个装饰布局密集,古朴典雅,青花莲花图案形神兼备。
此碗为明代宣德时期的典型器物,珐琅精美,色泽淡绿,工艺精湛,画工精致。它使用进口的绿色材料,据说是郑和下西洋带回的“马谡李清”材料。此外,其器皿的形状和装饰特征显然与伊斯兰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马谡黎青产于土耳其,其色彩丰富而深邃。黑斑通常出现在凝结物中,并渗入胎儿骨骼。此外,从青花的釉色、造型和绘画风格来看,它与明代宣德时期的制瓷风格一致,是瓷器中的珍品!
深圳玉宝轩展示宣德蓝白扭莲花碗
陶瓷行业被称为“青花瓷贵在宣扬道德,而彩瓷贵在实现繁荣。”宣德青花以其古朴典雅的造型、绚丽的釉色和五彩缤纷的纹饰而闻名。与明代其他朝代的青花瓷相比,其烧制技术达到了最高峰,成为中国著名的瓷器产品之一,其成就被誉为“第一代空前”。“景德镇陆涛”评价宣德瓷:“所有的材料都很好,蓝色和白色是最昂贵的。” 宣德青花不仅是宫廷的日常用品,也作为商品大量销往海外,是送给外国贡吏的礼物,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据了解,故宫博物院藏有数百件宣德青花器,显示了它的高贵地位。
为什么蓝白相间的莲花图案如此受欢迎?首先,它给人和谐美的感觉。它是一种无类的颜色和装饰图案,从宫廷到人们,从中国到外国,从古代到现代,它都受到广泛的喜爱。皇室和文人认为自己端庄、优雅、正直、平和、内敛、安静,许多行为符合皇室对官员的要求;普通人喜欢它清爽、优雅、悦目、自然、吉祥。一件青花莲花瓷放在宫中并不奢侈,放在人家家里也不落魄,放在商人家里也不庸俗,放在寺庙里也不遥不可及。它的平和与宽容,就像一股无形的力量,将每个人的思想引向美丽。青花小枝莲花图案设计的强烈美感也触动了人们的审美神经。青花莲花图案的美丽线条统一、灵活、精致、圆润、美丽、优雅。
深圳玉宝轩展示宣德蓝白扭莲花碗
宣德青花瓷以其独特的风格深受收藏家的喜爱,其价格也如火如荼地上涨,这几乎是难以估计的。近年来,宣德青花瓷在收藏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其价格一路走俏。业内不得不提的是,2005年,阿明宣德青花云龙葵花漱口水在香港苏富比拍卖行以964万英镑的价格售出;2006年,阿明宣德青花龙纹在香港苏富比拍卖行以1200万元的价格售出;在2012年 春季拍卖会上,阿明宣德青花龙烛台在中信澳门以2875万元成交,创下了当时宣德青花瓷的拍卖纪录。由此可见,青花瓷的收藏价值很高,一直受到买家的追捧,市场永远经久不衰。
瓷器作为中国艺术的代表,多年来一直是拍卖会上的亮点。据统计,2008年瓷器领域共拍卖18461件,售出9000多件,30多件瓷器以数千万的价格售出。2009年,40多件瓷器以数千万的价格售出,10年间有120多件以数千万的价格售出。由此可见,青花瓷的整体价格一直在上涨,而明代青花瓷在青花瓷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欣赏性毋庸置疑。在2013年的艺术品拍卖会上,有两件瓷器进入了前十名:明成华的黄秋葵图案青花树枝1.1亿,青干龙斗的青釉浮雕瑞贝双鱼座的“百年寿”如意耳瓶6990万,经济价值令人震惊。相比之下,余宝轩收藏的宣德青花莲花碗,无论是工艺技艺还是器具艺术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应该也是青花瓷中的瑰宝,价值不可估量。
标题:御宝轩带您领略宣德青花缠枝莲纹美瓷
地址:http://www.zyycg.org/qyzx/13381.html
免责声明:中国企业信息网为网民提供实时、严谨、专业的财经、产业新闻和信息资讯,更新的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中国企业信息网编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