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信息网致力于为中国广大企业、企业家和商界、经济界人士,以及全球华人经济圈提供实时、严谨、专业的财经、产业新闻和信息资讯媒体。

当前位置:主页 > 企业资讯 > “将艺术融于生命”书画家刘曦林

“将艺术融于生命”书画家刘曦林

来源:中国企业信息网作者:郑衣冠更新时间:2020-08-15 07:21:02阅读:

本篇文章4208字,读完约11分钟

刘希琳是艺术史学家和画家。1942年生于山东临猗,早年受到画家张茂才的启发。他曾就读于山东艺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的前身),并获得了于希宁和关友生的教导。后来,他在《新疆喀什日报》担任美术编辑;1978年,他获得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史硕士学位;自1981年以来,他一直在中国美术馆从事艺术理论研究和书画创作。现为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副所长、《美术》杂志编委、中央美术学院特邀研究员、山东艺术学院特聘教授、山东美术馆顾问。著有《艺海春秋江传》、《江论》、《中国绘画与现代中国》、《20世纪中国绘画史》等。

“将艺术融于生命”书画家刘曦林

齐鲁自古以来就根植于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的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说邵是完美的,吴不是完美的。他以美与善的统一为标准,提出了人格艺术领域的“至善”论,孟子把握了美的快乐本质,不仅深刻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感官美和形式美,而且深刻揭示了理、义、德之美,指出了它们在快乐意义上的相似性,阐释了“共同美”的普遍性

“将艺术融于生命”书画家刘曦林

美学意义。南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继承了先秦儒道美学思想,提出美是“文学”,它既是“道”的客观存在形式,又是灵魂的表现,带有主观因素。从这片土地上走出来的艺术学徒刘希琳说,山东的文化滋养使他在无形中获得了艺术修养的全面启蒙。“这不同于技术启蒙的具体表现。艺术的滋养是千年语境的传承,这种传承是无形的、无影的。你在里面,寻找

“将艺术融于生命”书画家刘曦林

无声的历史在街道和小巷里一砖一瓦地传递着。这听起来可能有些夸张,但是当你走在齐鲁大地上,你会真正感受到这种沉重。"

刘希琳从小就喜欢画画。“大海就在这里,济南有很多名人。”刘希琳在泉城长大,认识了许多著名的艺术家。张茂才是刘希琳绘画艺术道路上的第一位老师,曾指导过季羡林和黑伯龙。“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说,初中以后老师的影响远远大于家庭。我很幸运遇到了我的丈夫。”根据刘希琳的回忆,蔡瑁先生的板书很棒,他的演讲精彩感人。他的艺术修养博大精深,有着独特的魅力:写青柳崖是“高悬绿帚地理”,写红莲水是“倒朱碧点”

“将艺术融于生命”书画家刘曦林

文”。这位老先生以他在诗歌、绘画和书法方面的深厚造诣征服了刘希琳,成为他的第一个偶像。从那时起,刘希琳为他的老师画的纸和磨墨的形象就一直留在黑虎泉旁的砖路上,在花园里的十英亩绿草中。晚年,对老师的教诲深有感触,为纪念张先生写了一篇文章《绝标写意 余音不差》,收录于2012年出版的《艺术篆刻》。

“将艺术融于生命”书画家刘曦林

考入山东艺术学院后,师从、关友生、黑伯龙、张、、等。齐鲁语境是由你的言行铸就的。不仅如此,当时的山东艺术学院涵盖了音乐、戏剧、舞蹈、电影放映等学科,这使刘希琳的艺术

修养不仅限于美术,而是在综合的艺术世界中成长。在他看来,文化是一种积累,书画是“文学之极”,养育故土和母校的恩情是齐鲁文化的传承。中国艺术注重顺其自然,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我们必须尊重艺术规律,避免拔苗助长."刘茜林史茹说道。

“将艺术融于生命”书画家刘曦林

在山东艺术学院学习期间,刘希琳是学校艺术墙报《艺术学徒》的主要负责人之一。“艺术学徒”一词来源于鲁迅的作品,是鲁迅介绍柯尔维茨和麦绥来勒的艺术时中国青年艺术家的称谓,也是对刘希琳的定义。“艺术永无止境。我仍然是一个艺术学徒,一个艺术‘老’学徒。”他笑了。

“将艺术融于生命”书画家刘曦林

刘希琳对文字的热爱可以追溯到他在济南一中学习张茂才的时候。"张先生强调诗、画、书的综合修养,给了我深刻的影响."他在山东艺术学院办《艺术学徒》墙报时,经常写文章,也不时发表文章。1963年,刘希琳被分配到新疆喀什日报担任美术编辑,并一度担任作家、摄影师和通讯记者。他深刻理解了“艺术应该走向生活”的原则,并在新疆之行的一开始就学习了维吾尔语和古书。边塞生活在刘希琳的记忆中:他对黄州艺术与宗教的关系的理解,也使他感到欣慰,这种理解为他以后创作黄州与新疆、司徒桥与新疆奠定了生活基础;我累得汗流浃背,为了写艺术人物和在半夜画标题花,但我不得不放弃在年底成名成家的想法;他还体验了最古老的民间习俗和底层习俗,并偶然拍下了周恩来总理的照片...所有这些跌宕起伏成为他一生的积累,为今后的艺术理论研究和美学思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仅是艺术创作的重要前提,也是历史理论研究贴近生活、深化人文内涵的必要素养。

“将艺术融于生命”书画家刘曦林

1978年,刘希琳以新时期第一名研究生的身份考入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史系,师从王琦和金维诺,主要研究艺术理论和中国现代艺术史。他认为,要研究一个艺术家的价值和贡献,我们必须首先把它放在艺术史的链条上,并把它放在文化时代的空,以便获得宏观的、历史的和理论的把握。论文以中国人物画巨匠蒋·及其作品《流浪者之地图》为研究对象。由于蒋的个人经历和作品的定性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不仅大学老师劝阻刘玉林改变话题,连蒋本人也对他说:“不要把我当成毕业论文,否则会影响你的毕业成绩和分配。”然而,刘希琳以学院派的严肃精神和山东人的执着坚持着自己的选择。经过考证,他对这一重大艺术史现象提出了三个评价原则:一是看作品本身的内容;其次,我们必须看作品的社会效果;第三,这取决于艺术家一贯的艺术倾向。令他高兴的是,这个庞大的系统,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批评为反对共产党和卖国的毒草,现在已经成为中国国家艺术博物馆市政厅的珍宝。

“将艺术融于生命”书画家刘曦林

从美术学院毕业后,他一直在中国美术馆从事研究工作,并担任研究部主任多年。他专注于中国现代美术史的研究,也涵盖了对中国美术馆历史和现状的思考。在他30多年的工作中,他饱览古今中外的经典,将历史和理论结合起来,写了数百万字。1986年,他受命起草中国第一部美术馆工作条例——《美术馆工作暂行条例》,该条例一直沿用至今,变化不大。后来,他参与主编了《二十世纪的中国艺术——中国美术馆收藏选》、《新中国第一部艺术年鉴》、《中国艺术年鉴1949-1989》,参与策划了《二十世纪的中国艺术展》、《中国北京第一届国际艺术双年展》等展览,出版了《中国绘画与现代中国》、《刘希琳卷》等学术著作。2010年,因编辑《北京美术档案》被国家地方志系统授予“边肖先进工程”荣誉称号。与此同时,这位糖尿病患者正处于喉切除术后的恢复期,并且正在审阅他的新书的校样。

“将艺术融于生命”书画家刘曦林

刘希琳认为做研究是艺术博物馆所有任务的前提。20世纪是古代与现代、中国与外国的交汇点,各派之间的思想和争论数不胜数。梳理艺术史,客观处理艺术领域中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2012年5月,由刘希琳撰写的《20世纪中国绘画史》出版,这是一部专门研究晚清、民国和民国100年的中国绘画史。刘希琳说,艺术史不一定是一部发展的历史,而是一部进化的历史。“绘画并不总是大比小,复杂比简单更重要。它有一个从旧质量到新质量的运动变化,但它不一定从低水平发展到高水平。”这本书有50万字,900多幅精美的画,图文并茂。它全面描述了20世纪中国美术的风起云涌的趋势,各地区、各门类、各风格的画家和绘画作品,并对中国绘画的未来之争发表了独特的见解。

“将艺术融于生命”书画家刘曦林

“研究让我画得更少,但也让我知道如何画画。现在我老了,我希望重新回到纸和墨水,减少文章的数量,增加绘画和书法的数量来支持我的身体和精神。”二顺年间,刘希琳住在立人街的新房子里,自称是“立人里的废纸老人”,打算专攻书画。

“将艺术融于生命”书画家刘曦林

事实上,多年来,他从未放弃自己喜爱的中国书画,经常在学习后创作书画。他被认为是一个两栖人才。他长期从事艺术理论和历史理论的研究,对艺术规律有着深刻的理解,这使他有着深厚的修养和广博的知识,并结合了众多家族的长处,在作品中表现出清晰优雅的艺术风格。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主任薛永年认为,刘希琳的绘画可以概括为三点:一是构思新颖;第二,形象精美;第三,笔墨风格简单清新。谈到欣赏刘希琳作品的感受,他有一句诗说:“文笔简单,真情流露;水墨画,浪漫情怀。”我想关注文学思想,寻求写意的新变化。”

“将艺术融于生命”书画家刘曦林

刘希琳在书法方面也颇有造诣,擅长草书,读了许多自己的诗,在书法结构上往往具有绘画意义。自2008年以来,刘希琳已经恢复了上大学的习惯,每天晚上睡觉前写一个小时的大字。有了写作和写作的机会,他抄写了旧诗,又重新认识了古词。“古人的话很精炼,很多话在我们的一生中都无法真正理解。例如,“道”、“一”和“艺术”等词的感情随着年龄和修养的增长而不断被理解。"

“将艺术融于生命”书画家刘曦林

2012年5月,刘希琳在艺术博物馆举办了一个名为“刘希琳的艺术印章”的展览,他在那里策划了几个展览和收藏。与众不同的是,他还主持了《20世纪中国绘画史》的首演。人们知道这位文人画家写心,但他还是他,他不能完全回归书画,他还有太多的债务。在开幕式上,他引用了李可染的话:“70年前,自知无知”,并开始了一篇关于老艺术学徒的新文章。

“将艺术融于生命”书画家刘曦林

刘希琳的咽喉疾病正在恢复,所以他不能说太久。但那年夏天,在立人书店,伴随着一壶陈年的普洱茶,他用干净、准确的语言铺开了他的人生画卷。这种客观平淡的语气似乎是历史学家分析别人的生活和过去,但在偶尔的回忆中表现出纯粹的情感。我谈到了艺术学徒的刻苦追求和艺术史学家的严谨和客观。最后,他说了一句话:“艺术是我生活的一部分,艺术画廊也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将艺术融于生命”书画家刘曦林

倾听,不是去喜欢,不是去爱,而是早在多年的跟踪研究中融入血液和骨髓,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这些年来他读了一批书,而且不知疲倦地写作;沉湎于文学和笔墨,在华漳度过百年。

王先生情绪激动。只有听完这位年轻歌手的比赛,他才会感受到歌词中“花儿笑”和“牡丹开花”的生动画面,他还打算去宁夏“听花”;只有感性才能在家中与窗前的水仙花交朋友,写下“两袖清风伴我,一缕香魂伴我”的优雅诗篇。然而,王先生也是理性和客观的。在撰写《20世纪中国绘画史》的过程中,每一个字都经过了仔细的检查。为了一年的准确性,查阅了许多古籍,积累了成堆的数据卡。他说:“艺术家可以放开波浪,做他们想做的任何事情;然而,艺术史学家做不到。他们必须积累更多,少说话,尊重艺术的规律。”

“将艺术融于生命”书画家刘曦林

写历史应该客观严谨,但艺术创作是感性的、不合理的。这一对看似矛盾的侧面在刘希琳如此和谐统一,甚至相互补充:艺术实践为他的历史理论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阅读古今名作,对王先生的书画创作大有裨益。因此,人们对他的才华给予了不同的称谓:“学者型艺术家”、“艺术史理论家”和“两栖人才”……但我认为最准确的描述无非是他自己的一句话:一个将艺术融入生活的人。

标题:“将艺术融于生命”书画家刘曦林

地址:http://www.zyycg.org/qyzx/12919.html

免责声明:中国企业信息网为网民提供实时、严谨、专业的财经、产业新闻和信息资讯,更新的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中国企业信息网编辑将予以删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