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风暴”后的深层警示
本篇文章889字,读完约2分钟
虽然过去的“环保风暴”已逐渐远去,但与经济发展相伴而生的环保问题却被“环保风暴”加热,成为两会的关键词。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到环境保护工作,并首次将其置于需要加强的薄弱环节,如增加国债投资。正是这场“环境风暴”揭示了许多根深蒂固的问题,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警告。
首先是制度问题。地方环境保护部门由地方政府管理。虽然他们是“双重领导”(国家环保总局和地方政府),但他们毕竟还是吃地方财政饭。中国有句老话,“软吃别人的嘴。”你说这个项目因为污染而不能启动,但是如果没有经济效益你会吃谁呢?另一方面,干部的任免掌握在地方长官手中。如果你阻止了首席意识的项目,你还想拥有他们的工作吗?在这样的体制下,地方环保部门很难思考。因此,环保部门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些地方环保部门甚至形同虚设。
还有一个机制问题。多年来,在中国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一个能够将污染项目扼杀在萌芽状态的有效机制尚未建立。在“官方数字,官方数字”的背景下,地方官员可以为地方gdp支付任何环境成本。在这次CPPCC会议上,甚至出现了一个惊人的数字:当地的gdp增长了2万亿元。目前,绿色gdp已逐步走在前列,在十个省市实施,以建立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长效机制。
另外,对于企业来说,也应该有一个激励机制。未经环境影响评价的项目将受到停工和罚款的处罚;对于守法企业,应该有税收、信贷等激励政策。也就是说,奖惩分明的激励机制可以激励企业成为守法企业。
“环境风暴”也凸显了环境法律问题。尽管我们有一系列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是现实的写照。由于环境污染的最高罚款不超过20万元,而企业治理污染的成本是罚款的几倍,这对于违法企业来说只是“九根牛一毛”,比治理污染要便宜得多。因此,面对非法企业,法治显得如此苍白无力,这也导致今天的环境问题加剧。
制度的不合理性制约了有效机制的建立,而机制的问题使得环境执法更加困难...
“环境风暴”引起了全国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相信绿色gdp、循环经济、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构建和谐社会的措施将成为中国下一步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标题:环保风暴”后的深层警示
地址:http://www.zyycg.org/qyzx/12599.html
免责声明:中国企业信息网为网民提供实时、严谨、专业的财经、产业新闻和信息资讯,更新的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中国企业信息网编辑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回顾“环保风暴”警示录
下一篇:构建具有特色的工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