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锅点燃拓展市场“二踢脚”
本篇文章1901字,读完约5分钟
济南锅炉集团有限公司被指定为中国生产一类锅炉和一、二、三类压力容器的企业,2004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一年。国家宏观政策的走向对企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为了缓解电力短缺的矛盾,国家扩大了电力项目的总体规模,但同时也加大了对13.5万台以下的中小火电企业发展的控制力度。吉果集团开始制造中小型火力发电锅炉,但产品有限。面对日益饱和的中小机组锅炉市场,吉果集团瞄准国家电力政策的分界线,开辟了又一条捷径,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实现了产品升级和效益翻番的双重跨越。2004年,吉果工业总产值超过10亿元,达到11.7723亿元,同比增长29%。各项经济指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销售收入和利税总额连续10年进入山东省机械行业50强。
也许就在春节过后,中宣部部长孟生动地将的发展比作济南人喜欢放的“二踢脚”。他说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喜欢玩“两脚踢”。点燃后,其中一个在地上响,另一个在空.响一方面,吉果集团没有放松国内市场,牢牢占据国内循环流化床锅炉市场的半壁江山;另一方面,针对国际市场需求,在自主出口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并提出“两个刺激”,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
事实上,吉果集团的这一“第二脚”是它自己“释放”和“被迫”的。
国家权力政策是“强制的”
吉果集团是中国最早开发循环流化床锅炉的企业。早在1986年,当国内锅炉制造商以“煤粉锅炉和链条炉排锅炉”为主要产品争夺锅炉市场时,吉果集团就从开发新产品的角度瞄准了一种叫做洁净煤的燃烧技术——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与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合作开发了中国第一台35t/h循环流化床发电锅炉,并获得了国家“七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成果奖。
俗话说:“一招鲜,吃得满天飞。”这项新技术投入市场后,受到了许多用户的青睐。吉果集团在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因为它首先开发了循环流化床,一种在中国先进的燃烧技术。其产品总销量占国内市场的一半,达到55%。但好景不长,很快许多国内企业看到了这个国家的重点开发项目,纷纷进入市场。当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许多流派被许多制造商“克隆”时,吉果几乎独占的市场“蛋糕”开始逐渐分裂。此时,国家颁布实施了《排污费征收使用条例》,对二氧化硫排放做出了明确规定,并开始控制小型火电项目。虽然吉果集团在开发节能环保产品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但这些产品主要面向中小型电厂的用户。中小火电项目被列为限制项目后,吉果人意识到形势严峻。
面对政策和市场的双重压力,吉果集团敏感地嗅到了一丝不安的气息。虽然当时吉果是中国最早开发cfb锅炉的企业,掌握了中国最先进的cfb技术,但由于没有大型的cfb锅炉,很多投标都没有中标。如何使产品既具有节能环保的特点,又符合国家发展和建设标准,实现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已成为吉果集团发电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激烈的竞争迫使吉果人进军高科技领域,实现大型高压循环流化床锅炉。为此,集团投资近2亿元对项目进行升级和开发。一方面,一个2000多平方米的现代技术中心已经建成。凭借国内顶尖科研机构的优势和实力,中国科学院“试点基地”在全国锅炉行业首次建立,技术队伍得到充分培养;另一方面,从提高技术水平入手,加快设备更新的步伐。2004年底,国务院批准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坚决制止电站项目无序建设、严格控制小火电项目的紧急通知》。此时,吉果集团已经成功通过了13.5万台小型火电机组的门槛。
企业的忧患意识是被迫的
如果吉果人决定扩大循环流化床锅炉,他们是被国家宏观政策“逼迫”的;如果他们走向国际市场,他们是被吉果产品火热的国内市场“逼迫”的。
在吉果决策者看来,企业竞争环境的变化大多是渐进的。如果没有对环境变化的痛苦敏感和缺乏忧患意识,它将不可避免地落后。国内市场经常是这样。当某个产品持续热销时,这意味着弱点正在悄然滋生。如果一个企业想变得更大更强,它必须学会两条腿走路,即一条腿应该站在家里,另一条腿应该去国外。基于这种认识,吉果人积极接近国际先进的管理标准,通过了国际公认的最权威的锅炉压力容器产品认证机构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的asme认证,并获得了“U”和“S”两个印章。同时,公司针对国际市场需求,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制定了“国内盈利,对外开放”的果断经营战略。此时,选择出国是规避国内市场风险的重要一步。
2004年初,与巴基斯坦普勒米尔化工制造有限公司正式签订了两台废液锅炉和一台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订单合同,订单金额达556万美元,是吉果有史以来最大的独立出口项目。2005年,印度尼西亚获得了两个220吨/小时循环流化床锅炉订单。尽管去年的外汇交易额不到总销售额的10%,但毕竟这是迈向国际化的自信的第一步。
标题:济锅点燃拓展市场“二踢脚”
地址:http://www.zyycg.org/qyzx/12579.html
免责声明:中国企业信息网为网民提供实时、严谨、专业的财经、产业新闻和信息资讯,更新的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中国企业信息网编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