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的异变
本篇文章913字,读完约2分钟
缺少工作、电力和土地!油价、原材料和工资都上涨了!在进入“高成本时代”的东南沿海地区,一些面临资源和环境瓶颈的劳动密集型外资企业加快了转移的步伐。然而,许多外资并没有流向中国的中西部地区,而是流向了越南和老挝等东南亚国家。专家提醒,加工贸易直接流向国外将导致中国东部和西部地区产业内流通的“断链”。当前,要防止产业的“转移”和“外移”,防止“东资西进”向“东污染西进”的异化。国家应在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上鼓励外资分阶段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商业成本的增加、资源和能源日益突出的短缺以及环境保护门槛的提高,加快了中国东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春节过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再次出现了民工短缺的问题。
《劳动合同法》的实施进一步增加了企业的劳动成本。在劳动力、土地和电力短缺以及原材料价格、石油价格、工资和租金四次上涨等一系列压力下,东部企业的转型和转移已成为必然趋势。除了一批技术水平落后、生产粗放的本土小企业外,一些较早进入中国、依靠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税收优惠获得利润的低端外资企业也面临着无利可图甚至亏损的命运。
另一方面,东部地区的环境承载力趋于饱和,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觉醒,污染企业无处生存。
“有一个现象是必须注意的,那就是东部地区的工业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转移到中西部地区,而是有相当一部分转移到了东南亚,如越南和印度。”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志彪表示,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来看,这是合理的,但从国内产业链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大问题。
根据刘志彪的说法,这些“外流”产业主要是传统产业,如纺织和信息技术组装产业,而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正是中西部最需要的。
外经贸部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陈认为,外资不能大规模转移到越南和其他东南亚国家。“越南的技术工人和管理人才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培训费用也相当高。目前,越南仍然依赖中国的劳务输出。再加上政治环境等一系列因素,印度和越南在3至5年内对外国投资的吸引力下降,尤其是对中高端产业的外国投资。”
商界人士认为,西部的生态环境比东部更脆弱,污染的后果更严重。以环境为代价的投资促进将不可避免地超过收益。从投资角度来看,西部地区应该依靠其丰富的资源吸引外资,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
标题:谨防的异变
地址:http://www.zyycg.org/qyzx/12033.html
免责声明:中国企业信息网为网民提供实时、严谨、专业的财经、产业新闻和信息资讯,更新的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中国企业信息网编辑将予以删除。
上一篇:构筑高效节能工厂之征途
下一篇:抚顺石化腈纶厂严把节能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