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信息网致力于为中国广大企业、企业家和商界、经济界人士,以及全球华人经济圈提供实时、严谨、专业的财经、产业新闻和信息资讯媒体。

当前位置:主页 > 企业资讯 > “战地奇闻”

“战地奇闻”

来源:中国企业信息网作者:郑衣冠更新时间:2021-03-18 15:31:03阅读:

本篇文章4516字,读完约11分钟

编者按:诡异的开战理由、风骚的战区操作、惊人的战时措施、荒诞的战斗决定……瞬息万变的战争版图,总是有意想不到的奇闻!

回顾过去

战地奇闻|奇怪的宗教战争打乱了世界格局

作者|霍安治,1976年出生于台北市,中央大学毕业。 多年来,他着有《国军名将张灵甫》、《钢铁抗战中国野战炮兵史》等书,并在凤凰周刊、同舟共进杂志、兵器杂志等上发表了多篇文案。 本文为本历史频道独家稿件,谢绝转载。

“战地奇闻”

戚继光说:“大战的道路有三条”,密谋后事的“算计战”,骁勇善战的“殊死战”,但越来越多的是“混乱战”。 1929年4月冯玉祥发动反蒋战,成为民国内战争史上最经典的“混乱战”。


冯玉祥本来就占特点,能一下子毁掉蒋介石。 但是,战术布置的惊涛骇浪,引发了内部斗争,一枪没放就崩溃了。 蒋介石还不明白冯玉祥要攻击他,所以再也不战而胜了。 想起这场混乱战。 即使是冯玉祥最亲信的将军,也不得不佩服他一手建立了全国最大的军事集团冯玉祥,不懂战争。

“战地奇闻”

1 .冯玉祥的“拳论”

北伐胜利的时候,冯玉祥有30万人,是中国整体实力最强的。 而且,他拥有山东河南省,方便攻击蒋介石的占地面积。 更有利的是,冯玉祥用兵之际,盘踞武汉的桂系掀起了反蒋,中央军主力调往湖北,这是冯玉祥聆听南京天赐的机会。

“战地奇闻”

西北军五原誓师

当时中央军势力最北只有徐州,四战之地没有要保卫的危险。 蒋介石本来就留心,把中央军最精锐的三位师安排在徐州第一线,刘第一师守住徐州,二师守住蚌埠,蒋鼎文第九师守住海州,依靠淮河水网,防止西北军南下。 但是,1929年3月蒋桂战争爆发,3名精锐师调往湖北作战,仅训练不良的第3师就暂时守住了徐海,江淮空虚,首都南京城市更是只有1个卫戍团。

“战地奇闻”

1929年4月25日,冯玉祥在华阴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反蒋兵。 此时冯玉祥应该冷防蒋介石,大胆抢劫徐州蚌埠,袭击南京。 蚌埠离南京不到200公里,没有中途应该遵守的危险。 沿着津浦铁路南下,一周内可以到达长江北岸。 炮弹打到南京城,就能改写历史。

“战地奇闻”

但是冯玉祥没有乘虚而入攻击徐州南京,反而全线撤退,命令部署在山东和河南的西北军主力放弃地盘,撤退到陕西。

冯祥奇怪的动作,来自他偏执的战术观。 在华阴会议上,冯玉祥用著名的生动口才说明了原因。 “冯玉祥决定了这个战术,称之为‘夺回拳头打人’。 他说,用兵就像与人搏斗一样,通常双臂伸直,不能用力,必须弯曲后才能击球。 ”。

“战地奇闻”

“也有人批评冯玉祥。 他说他的训练成功了。 带兵是成功的一半失败。 用兵是完全不行的。 ”。


冯祥麿手下的名将刘汝明晚年想起老长官的《拳论》,遗憾的是,“他特别迷信地说‘拳先缩后出,才有力量’。 ”。 这话有时是对的,但大部队作战,也不能掉以轻心。 大部队的行动,牵制太多,有时退却会影响士气,可能自己搞糊涂了。 晋时淝水之战中,秦王符坚不是败,而是退。 总之,我认为冯先生的用兵稳健雄辩,冒险不足。 ”

“战地奇闻”

符坚只下降了几里,冯玉祥却下降了900公里。 首先撤退的是山东孙良诚部。 孙良诚最能打硬仗,他的十万雄兵本来就是下徐州打南京的前锋。 但是,战争一开始,突然装货撤退了。 只是大军坐火车撤退到河南,经过徐州,孙良诚部首先集中在济宁,铁运兖州、顺津浦铁路南下徐州,可以进入陇海铁路西撤。 西北军长兵列浩荡经过徐州时,守卫徐州的第3师毛炳文看起来一头雾水,每天都要急电向蒋介石报告。

“战地奇闻”

“梗日,河南号铁甲车附上蓬车卅两台,载着各种材料过了徐就去郑了。 各部真相不明,专电来了……”、“孙将步兵四师、骑兵二师全部集中在济宁、曹村,官家犹豫不决,“泰安恐慌”、“程心明师马日分四班列车从泰安经兖州前往豫州”……

“战地奇闻”

山东的10万大军退到河南,光是阻止的车皮(客车)就达到了2000辆。 但是河南的十多万部队也要撤离,陇海铁路严重拥堵,数百军队排阻各站水泄不通,部队不得不下车,在铁路两侧徒步行军。

长途行军的西北军发了牢骚。 陕西已经旱了两年了,所以即使是基层士兵也知道在大灾之年撤退到陕西,自己进入了绝路。

2 .因大撤退而撤回西北军

冯玉祥决心缩拳的时候,陕西是连年歉收的人间炼狱。 1928年下半年开始陕西大旱,秋苗冬麦不能种植,1929年初春已经缺粮。 陕西将军张文博回忆起当时的惨状:

“民国十八年的夏天完全没有收成,其他玉米、小谷、乔麦和豆类都死于干旱,只有糜子有抗干性,收成只有两成。 我家种了九亩糜子,收了大约一石五六斗…糜子成熟后,人们把皮碾碎吃,结果糜子皮又苦又干。 连皮一起吃,大便凝固了。 平时空腹吃饭、营养不良、身体衰弱到了极限,但大便时,也有人用力过猛而昏厥。 ”。

“战地奇闻”

在干旱持续的陕西,唯一的好处就是容易募捐。 西北军从来不发工资,只发维持生活的“津贴”。 冯玉祥的爱将汉复榘曾经致力于发工资,但受到了不好意思的斥责。 冯玉祥掌握着豫鲁陕甘和北平的税收,还有中央协薪补助,手里有钱,但他宁可用钱扩充军队。 韩榘部的孙桐萱回忆说:“冯当时有钱就扩充了部队。” 只是不发工资,招士兵不容易。 西北军招募兵员只给安家费5元大洋,之后无偿卖命。 这个俞吕壮丁不肯从军,所以陕西壮丁高兴地去兵营吃饭,如果立足陕西,就会有不完的士兵。

“战地奇闻”

冯玉祥知道陕西已经接近绝粮,他征收铁路沿线的粮食,给陕西军粮充电。 官兵扛着大包的白面,向着大旱行军。 团长史庆棠说:“陕西连年大旱,食物匮乏。 另外,看到西方军队扛着洋面,又困又异常,大家在思想上都很害怕西方”。

“战地奇闻”

许多官兵不愿进入陕西,持枪逃跑,陇海铁路沿线处处是西北军散兵游勇,河南土匪民团和红枪趁机会缴枪收兵,发了大财。 磨磨蹭蹭了近一个月,西北军才退到豫西。

西北军高层不敢在冯玉祥的“拳论”中插一句话。 冯玉祥一贯独裁,他的秦德纯副总参谋长曾当面批评。 “我在总司令部会见了各地的负责人,一切都是唯命是从,没有对重要的决定主张过。 所有军政大计,都由总司令个人决定。 ”。 但是退到豫西时,西北军已经军心松懈了。 看到西北军在撤退中溃败,最受冯玉祥宠爱的韩复榘再次挺身而出,到华阴总部大胆抗议陕不智,出缨,兵分三路,兵南阳石友三拿下徐州,孙良诚十万雄兵越过徐州进攻江南,他 即使“必须拳缩”,也必须缩陕西,必须拳缩到没有干旱的洛阳南阳,才能战争。

“战地奇闻”

韩榘一士谔谔是西北军和陕西民最后的生路,但冯玉祥怒斥韩复榘是“孩子的想法”,让他扛着枪站在门口站着卫兵,表示羞辱。 韩榘悲愤万状,连夜回到驻地陕州。 5月23日,韩复榘联合石友三发《梗电》反对冯玉祥。 他召集部下,痛切地陈词。

“战地奇闻”

“豫陕两省连年灾害干旱,老百姓根本没有吃的。 这次大军向西撤退,人马众多,如何维持生活? 总司令下令西运扣押陇海铁路沿线的粮食,河南老百姓吃什么! ”。

韩榘拒绝进入陕西,率部东归,西北军人心大乱,冯玉祥本人更受刺激,连日痛哭。 侍从费了一番周折,冯玉祥指着门卫兵哭了起来。 “当初,石友三和他一样,经常为我站岗,但我看到这个卫兵将来也无依无靠。”

冯玉祥最忠实的孙良诚举兵追赶韩复榘,方寸混乱的冯玉祥得到报纸,赌气地说:“那阿姨去,这阿姨去追,去追吧。”

西北军退守陕西后,冯玉祥六神无主,在混乱之际,被阎锡山邀请到山西,被拘留8个月。 西北军群龙无首,从此被阎锡山玩弄于股掌之间。

陕西人民遭遇了大灾难。 西北军全军入陕,屯驻一年半,直到1930年9月中原大战结束才退出陕西。 重新分配军队,匪徒受到蝗虫的侵害,百万人变成了饥饿的点心。 直到1930年夏天西北军失败下雨,才能种出收获迅速的糜烂秋苗。 年秋,老百姓终于可以喝蔬菜汤糜烂粥了。

“战地奇闻”

3 .蒋介石看到了棘手的“混乱战”

冯玉祥兴兵时,蒋介石在湖北督战。 根据蒋日记的摘要《事略手稿》,在西北军大撤退的一个月内,蒋介石迟迟未能领会冯玉祥的意图。 孙良诚撤兵快报传来时,蒋介石驻节的咸宁炮舰正好经过以赤壁闻名的蒲圻段长江。 蒋介石虽然不在意西北军的行动,但忘了山水。 他熟读《赤壁赋》,苏东坡写楷书就迷上了赤壁赋帖,对赤壁很感兴趣,但只有低矮的山丘,很失望。

“战地奇闻”

孙良诚退兵,盘踞济南和胶济铁路的日本军队也退兵。 蒋介石计划用孙良诚接收济南,但西北军不愿接收青岛。 得到孙良诚撤兵的报告后,孙良诚以为他为青岛鼓足了干劲。 新任湖北主席何成濬担心西北军攻击武汉,蒋介石急电何成濬不容置疑,西北军显然是一场回避战。 拖到5月1日,蒋介石接到西北军摧毁豫东各地铁桥的报告,才意识到冯玉祥是有意增兵的,但他误判了冯玉祥的目标。 按照常识推理,攻击南京当然要保持铁路畅通。 破坏铁路是为了阻止中央军的攻击。 这是为了蒋介石评价冯玉祥攻击阎锡山,破坏铁桥不让中央军救援。 只是,军政部长鹿钟麟等西北军证实,在南京工作的高官纷纷不辞而别,冯玉祥另有打算。 蒋介石和参谋总长朱培德想不出道理,哀叹说:“冯方的各种行动,都解决不了。” 直到屯兵南阳的石友三暗中派使者到蒋介石送陈,蒋介石才明确冯玉祥向中央军动兵。

“战地奇闻”

历史在这里留下疑点。 冯祥战争如此混乱,为什么能成立当时全国实力最强的军事集团?

冯祥抽身而退,刻苦自学,榜样背道而驰,军事学养甚札幌实,却被教条派读过。 他在兵中有规律,不细心,但缺乏随机应变的天分。 形象上,他是最好的团长,最多只能做旅长。 师长以上,作战是一方面,军事学问进入“大军战略”行业,但大军战略没有具体的操作典,只有启发指挥官的战略大体上,冯玉祥用兵看起来很傻。

“战地奇闻”

当时大军战略的第一步是“集中”,作战军队在作战行动开始时选择“集中地”,集中力量备战作战,这应该是冯玉祥“拳论”的源头。 但是,战略学模糊地强调说:“虽然集中在作战军的作战准备姿势上,但作战军不集中的话未必就无法作战。”

“战地奇闻”

大军指挥官必须在实战中训练,不能强行将教条变成战争。 只是冯玉祥年轻时被称为“倒戈将军”,很少遇到硬仗。 冯玉祥还最会练兵,西北军每个战士都能在单杠上“打轮子”,战力之强,冠绝北洋。 由于这次冯玉祥的作战总是正面努力,特别是在怪力血战中能够获胜,用兵的风险很小。 因为这个异常。

“战地奇闻”

北伐战争兰封会战是冯玉祥一生中最艰难的硬仗,他与张宗昌的直鲁联军主力正面对决,双方各动用十多万兵,在豫东大平原打了血战。 西北军力量战获胜,前锋直逼徐州,本来可以大举扫荡败军,但冯玉祥突然停下来,不再追击败军。 反而把部队全部撤回兰封,缩回“拳”,小心“集中”。 直鲁军得到喘息之机,迅速重整部队,卷土重来,还展开了激烈的第二次兰封战。

“战地奇闻”

冯祥的总参议熊斌,对他的用兵风格有入木三分的描写。 “从战术上看,冯先生在大军的运用上缺乏魄力,过于慎重…患失期间,大多不看好远大者。 ”。

战略上的学养不足,只能依靠幕僚。 但是冯玉祥很固执,专制军队、幕僚不能大胆抗议,相反,歌功颂德。 冯玉祥的参谋长吴锡祺是典型的西北军幕僚,他不质疑第二次兰封会战的混乱,但激昂地说:“总司令真的活了兵。”

1927年11月冯玉祥用兰封缩拳,缩短了150公里,失去了战场的主导权,但没有听到相反的意见。 所以冯玉祥更智雄,我行我素了。 一年半后,他缩拳,混乱程度增加了六倍,收缩了900公斤,打倒了西北军。

标题:“战地奇闻”

地址:http://www.zyycg.org/qyzx/32453.html

免责声明:中国企业信息网为网民提供实时、严谨、专业的财经、产业新闻和信息资讯,更新的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中国企业信息网编辑将予以删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