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信息网致力于为中国广大企业、企业家和商界、经济界人士,以及全球华人经济圈提供实时、严谨、专业的财经、产业新闻和信息资讯媒体。

当前位置:主页 > 企业资讯 > “肾虚,只有中国男人才会得的"病"”

“肾虚,只有中国男人才会得的"病"”

来源:中国企业信息网作者:郑衣冠更新时间:2021-03-11 20:04:59阅读:

本篇文章1706字,读完约4分钟


【建议关注公众号:“本乐一刻员工办公室”( id:qingsong_163 )】 前几天,第一个进入职场的后辈在电话中向我抱怨。

谦虚,奉承,彩虹屁我再也不用了。 我现在必须和他们说几句话。 是他们在意的话题。

前辈,没有一个万能的话题,中国男人能从20聊到80吗?

中国男人真的有所谓的万能话题吗?

小编仔细想想,这样万能的话题,真的被我发现了!

除了香车、美女,这些全世界男人都在谈论的话题。

这不太容易证明和证明。

只是,如果制作电视播放的高频“医学名词”,中国男性总是觉得自己有点空虚。

在某种程度的百科全书中,对肾虚的论述如下。

因为不擅长的名词太多了,小编就不一一介绍了。

事实上,肾虚是什么,以及中医怎么看,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这些肾虚的症状多得令人吃惊。 人!

看到这里,我相信很多人都会不自觉地摸自己的腰。

我的老天,没想到两个腰这么重要,你千万别出问题!

这种肾虚统治的恐惧,补肾成了中国男性的头等大事。

腰疼,补肾!

没精神,补肾!

手脚冰凉补肾!

性不足,必须补肾!

据有关机构统计,到50.09年,我国补肾类药物市场规模将从50.09亿元增加到83.78亿元,到50.09年,我国补肾类药物市场规模将达到约150亿元。

( -年中国补肾类药物市场变化及预测)

每年100多亿的补肾市场,不仅诞生无数补肾壮阳的良方,层出不穷的补肾广告,让顾客相信“补肾一说确有其事”。

说到补肾,大家一定不知道吧。

从饮食疗法、偏方到日常保健,中国人都多少知道一些。

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 这样的问题:

事实上,肾虚、肾功能衰竭被认为与外国人观念的肾脏疾病来源于同一个肾,但实际上风马牛不相及。

肾作为脊椎动物体内器官,是泌尿系统的一部分,过滤血液中的杂质,维持体液和电解质的平衡,还具备调节最后产生的尿液通过后续管道排出体外的血压的内分泌功能。

这些高中生物教科书的常识,大家肯定也知道。

一个肾,中外竟然有两个功能,毕竟这是文化差异造成的。

按照以前传入中医的观念,肾什么都能做。 “肾藏精”、“肾主津液”、“肾司二阴”、“肾主骨”、“肾生智”、“肾开孔耳”。

于是,在以前流传下来的中医观念中,肾不仅包括现代医学中的肾脏,还包括肾上腺和下丘脑-垂体轴、睾丸、卵巢等多个内脏器官的功能。

不仅对肾的认识不同,外国人之所以不补肾,是因为外国人的观念中没有肾虚、肾功能衰竭的概念。

当然“肾虚”也确实是病,但在权威的国际疾病分类中,肾衰竭、肾虚只属于“精神病”的范畴。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疾病分类》( icd-10 )中记载的肾衰竭,属于心理障碍这一分类之下。 又称精神病学圣经《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 dsm ),收录肾虚这一中国特色疾病,定义为文化束缚综合征。

什么是文化束缚综合征?

一般来说,只有在特定的社会或文化下,才能认同制造一种疾病的精神和躯体症状的集合,是特殊文化特有的病理行为综合征,在其他文化中不被认为是一种疾病,通常患者没有器质性病变。

我认为一种文化是病,另一种文化不是病。 真的有这样的事件吗?

其实,大家请注意。 前几天韩国社会流行的“火病”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火病又称抑郁症,是朝鲜民族观念中非常普遍的疾病。

据说患者会因生活中遇到的烦恼而无处发泄,出现胸部压迫感、身体疲劳、失眠等。

一项研究表明,韩国的“火病”患者大部分是50岁左右的女性,这些女性因为在家里没有发言权,害怕在丈夫家里的权威,过于压抑自己的感情而得了这种病。

年,该病得到美国精神病学学会的承认,正式载入美国发表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 dsm )》第4版。

这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例如,非常迷信的中国人买了房子,结果房子不仅是墓地,门牌号码也是444。

虽然家里没有太大的质量问题,但是我觉得这个身体搬家后万事不顺,慢慢有抑郁和抑郁症的危险。

火病,肾虚,其实都是这样,是特定社会文化下的产物。

所以如果身处异国文化的外国人不补肾,也就没什么奇怪的了。

在补肾的朋友中,这里有小编辑赠送了很好的词。

也就是说,不要随便想用疾病治病,没有疾病预防,如何弥补。

标题:“肾虚,只有中国男人才会得的"病"”

地址:http://www.zyycg.org/qyzx/31717.html

免责声明:中国企业信息网为网民提供实时、严谨、专业的财经、产业新闻和信息资讯,更新的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中国企业信息网编辑将予以删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