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二号燃烧谢幕 权威解答为何"非毁不可"”
本篇文章1623字,读完约4分钟
去年4月2日,天宫一号的目标飞行器无控制地重新进入大气层。 不同的是,这次天宫二号采取了控制方法离开了轨道,这是继天舟一号货船之后,我国第二次实施了宇宙飞船的控制轨道。
第一次宇航员停留在轨道长达30天,第一次“太空加油”,第一次完成了植物“从种子到种子”全过程的生长实验……第一使命完成后,天宫二号还发挥余热,参与量子通信等任务,最后期限, 作为空间站“先导”,天宫二号可以说是功臣。
天宫二号总设计师朱枫鹏表示,此次来自轨道的控制是为了消除未来天宫二号对太空和地面环境的威胁,是中国人和平科学利用太空资源的生动实践。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示意图。 来源:载人航天网
为什么会偏离轨道?
——如果变成太空垃圾,就会对太空和地面构成双重威胁
朱枫鹏表示,随着超期服役时间的增加,天宫二号的轨道可靠性降低,一旦发生轨道异常,近地轨道失控状态的天宫二号将逐渐坠落。 进入大气层后,有点高熔点材料可能不会完全消融,少量残骸掉落地面,威胁地面人员的安全。
在地球周围,直径10厘米以上空之间的碎片超过2万个,10厘米以上空之间的碎片撞击宇宙机,都造成了灭绝的危害。 太空中充满了太空的垃圾,必须经常对行驶的宇宙飞船进行变道、避障,积极摧毁宇宙飞船已成为国际上共同的追求。
你对目的地有什么讲究?
——残骸坠入“航天器墓地”
天宫二号残骸的归宿和天宫一号、天舟一号一样是南太平洋。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介绍,天宫二号剩下的少量残骸将落入西经160度~90度、南纬30度~45度范围内的南太平洋预定安全海域。
这是国际通行方法。 运行在近地轨道的大型航天器退役,各国的通行方案将控制坠落到南太平洋深海区。 这里四面与陆地的距离超过2000公里,也被称为“航天器墓地”。
航天专家、“小火箭”微信公众平台创始人邢强向新京报记者介绍说,该地区不仅没有人类活动,而且受洋流影响海洋生物较少,对生态破坏不大。
航天器坠落到人身上的概率有多大?
——50多年来,没有人受到再次冲入航天器残骸的伤害。
最近50多年,约15000吨以上的航天器残骸掉落地球,没有伤害到人口密集地区的居民。 根据美国航天局的统计数据,仅一年,就有600多颗失效卫星、报废火箭的末级和其他碎片再入地球大气,总质量超过100吨,但没有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的报道。
历史上,宇宙飞船残骸曾坠落大地,1979年美国“天空实验室1号”坠落,最终坠落位置与预测相距甚远。 本计划降落在南非开普敦以南1300公里的大海上,但碎片最终落到南印度洋海面和澳大利亚西部沙漠上。
“天空实验室一号”是一种以部分可控的方式坠落,完全控制再入的宇宙飞船,可以更准确地坠落到安全的地区。
去年,我国天宫一号的目标飞行器由于正式结束了数据服务,与地面失去了数据联系,无控制地再入。 邢强从2010年开始跟踪计算天宫一号的轨道,根据计算结果,天宫一号残骸落海的概率一直在下降90%。
由于其运行在约南北纬43°之间的范围内,根据其轨道通过地点的海洋和陆地面积比进行了初步评价,并根据近地和远地点的参数推测了该数据。 最终,天宫一号安全坠毁在南太平洋中部地区。
年9月15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2号f火箭发射天宫2号空之间的实验室空 图源:中国载人航天网
天宫二号离轨有什么新意?
――为探索优化技术,广泛宣传航天器自主脱轨提供支持
记者从天宫二号的研发人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企业五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获悉,天宫二号的控制离轨为广泛宣传中国航天器自主离轨技术提供了支持。
五院专家表示,为了不断调整姿态和速度,航天器在远离轨道的过程中会消耗很多燃料。 控制轨道方案优化,尽量不消耗燃料,对中、高轨道航天器的应用价值很大,对探索经济、和谐、绿色、环保空间事业快速发展的道路至关重要。
据悉,此次天宫二号的控制轨道对此进行了技术探索。 五院天宫二号飞控团队将充分研究、挖掘此次脱轨数据,进一步优化控制脱轨技术。
标题:“天宫二号燃烧谢幕 权威解答为何"非毁不可"”
地址:http://www.zyycg.org/qyzx/31584.html
免责声明:中国企业信息网为网民提供实时、严谨、专业的财经、产业新闻和信息资讯,更新的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中国企业信息网编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