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美食,真的甜到让你忧伤”
本篇文章3810字,读完约10分钟
说到苏州,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为什么这么甜蜜? !
简单搜索一下,就会发现很多“被糖淹没,不知所措”的问号。
“为什么吃湘菜很甜? ? ? ”
“凉皮和酸辣粉为什么也很甜? ”
“榨菜肉丝放糖我也认识,可以在葱油面下铺糖,但是为什么炸猪排总是甜的呢? ”。
另一个网民对灵魂施以酷刑。
“我们的糖尿病不是活活饿死的吗? ”
除了点心之外,苏州的卤味其实也很有名。 当然,是甜蜜的嘴。
当然,味道这东西本来就因人而异,比如说也有人感到绝望。
“你的肉包在苏州,为什么不甜呢? ! ”
苏州好甘已经成了共识,为什么苏州人吃什么都要加糖? 吃糖真的很久以前就融入苏州人的基因了吗?
吃糖不像你想象的那么简单
苏州人有多喜欢吃甜食? 首先,让我们来看几个词
苏州人喜欢甜食的习性不应该再延续下去,糖果点心也不应该广告推广。 因为这对苏州人的健康有害[1]。
这句话不是来自某微信公共平台的健康科普推文,而是60多年前沈从文写给家里的信。
当然,在这里做一些编撰,原文要更文缩一些。
1956年,沈从文到苏州,写信抱怨妻子,苏州满是小吃店和糖果店,但苏州人还是很瘦,吃饭不够,“奇怪”。
在那个物质还不丰富的时代,苏州人爱吃甜食,给沈从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沈从文的解释中也可以看出,苏州人吃甜食的多样性并不像放糖那么简单。
苏州有上千种打开方式的甜味。
配枣泥,浓甜沙软,不粘香。
舌尖上的中国
配合香糯的豆沙,完美中和青团的痛苦。
闻起来很甜,但是如果要选最有代表性的东西的话,可能是桂花腌渍。
桂花本来是一种风雅的花卉。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评价说:“如秋花之香、桂,木乃月中之树,香亦天之香。”
如果说诗中桂是天上的散仙人,那么腌桂花就是人间财富之花。
苏州原是桂花的主产地之一。 早上桂花半开的时候,上面挂着露水,现在是最好的。
花要打扫干净,用梅卤“定”住香味和颜色,放进玻璃瓶里,加入桂花层的糖,天堂的香气和人间的烟火在这里交融,形成极其奢华的馥郁甜香。
在古代没有冷藏条件,蜜饯成为了保留花果美味的重要方法。 糖渗入食品组织内,降低水分活跃度,提高渗透压,可以选择性抑制微生物的活动,防止食品腐败[2]。
舌尖上的中国
可以成为点心的主角。 刚烤好的桂花饼,其色泽秀丽如玉,花香和米香溶于蒸汽正好,香甜糯软,是任何人都无法拒绝的温柔。
也会点睛之笔。 藕、糖粥、糖薯、糖薯苗,腌几滴桂花,给主食所具有的雪糕添加了不同的水平。
舌尖上的中国
配上鸡头米,水生食物特有的清爽气息,点缀着桂花,像初恋一样清新甜美。
本草中国
不管一年的生活多么艰苦,都会在如此温和的甜蜜中融化。
苏州人,盐很甜
苏州人说甜食不是谎话,但准确地说,他们应该能吃甜食,吃甜食。
毕竟,甜,往往是美味食材中的重要辅助。
菜又甜又咸,可以增加后味。 甘甜、酸、苦相结合,发挥缓和作用,产生丰富多彩的效果。
这个方法的典型是苏式面。 肉糜,两面都是黄色的,5月份的枫树镇肉,6月份的虾,红汤白汤,糖里混合了不同的原料,从甜到甜,各有不同的味道。
电视剧《好啊》中,苏大强离家出走,去东吴面馆吃碗面。
拿苏州昆山的厨具来说,加糖是为了调味,增加层次,二是为了去除汤原料鱼的苦味。
炉灶的汤底以前是用淡水鱼下脚料做的,所以不是很贵的食材。 这样的原料,稍加甜味,就会发出另一种咸度。
艰苦的日子也要精致地度过,这也许是一种苏式生活哲学。
例如世界有名的螃蟹文化,使用糖的历史更是多而复杂。
苏州拥有丰富的水资源,自古以来就有吃水产的习性。
螃蟹很好,但是吃起来很不方便,很少直接参加宴会。 人们想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创造出了吃螃蟹的最佳方法。 是那个漂亮的秃黄油。
“秃顶”在苏州话中是“独特”的意思,只由“秃黄油”,也就是蟹膏制成,不使用蟹肉。
在分解后的蟹膏中,加入少许绍酒、盐、糖等调味。 浓厚地封住螃蟹和蟹膏的美味味道,一口吃下去,螃蟹的精华极其醇厚,刺激味蕾而不会聚集。
人间风味
秋冬奢华就在舌尖的这一刻,微甘是一枝独秀之笔。
人间风味
有趣的是,一开始苏州人吃的不是甜食而是咸的。
吃螃蟹和糖,是北方人先动的手。 北方人炀帝喜欢吃螃蟹,不仅喜欢吃,还放糖[6]。
宋之梦溪笔谈中也有记载,南方人爱吃咸,北方人爱吃甜,“鱼蟹糖蜜”大致是北方的习性[7]。
这个时候,吃螃蟹和糖可能是因为古代没有长时间冷藏的条件。 南方的螃蟹要去北方,所以只能用蜜饯留下。
那么,苏州人自己什么时候开始在菜里也放糖了呢?
有人认为宋元时期,苏州人还是以吃咸的为主。 例如元末苏州人写的食谱中,有近7成的菜确定使用盐,但使用糖的不到15%。 盐的用量远远大于糖[3]。
这是因为宋元年间北方居民大量向南迁徙到中原,预计江浙的味道从腌渍变甜了。 但是,这种说法不容易得到具体的验证[8]。
无论如何,苏州人即使在外面追求甜美的名声,他们也从未放弃过咸味。
生肉烤、生肉月饼、生肉粽、甚至豆花都是咸的味道。 虽然确实不能减少糖的装饰。
其实,对甜味的追求,几乎是人类的共性。
美国历史学家西敏司指出:“当人们幸运地尝到糖的甜头时,他们一定开始向往糖[9]。” 甘甜总是自动地让人想起乐趣、健康、愉悦的气氛和事物。
话说,苏州的人可能更幸运。 可以更快,更方便地吃糖。 用这个吃法是戒不掉的。
不管生活有多困难,也必须吃糖
甜食大规模进入苏州普通人,大致在明清时期。 从明末开始,制糖技术和甘蔗栽培技术在民间逐渐宣传,糖成为常见品[4]。
但是苏州人喜欢吃糖,吃糖,首要原因不是当地的糖,而是商业、贸易中心的地位。
当时的主要糖生产基地在福建和广东。 在广东省福建省当地并没有太大的诉求,生产的糖大多运往江南。
江南一带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糖类商品集散地之一,苏州作为全国首屈一指的商业城市,也是粤糖、闽糖的首要费用基地。
干年间广东潮阳县令写诗说:“将冬装卖给苏州,一定有冰糖100艘船。” 4
城内纵横的河湖水道,带来了一时繁荣的水运
苏州人不仅吃糖,而且越吃越精细。 《清稗类牌》中记载:“苏州重视饮食的时候,中流社会以上的人,正餐小食都想好吃。”
今天苏州人“什么菜都加糖”的习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过去辉煌历史的遗留。
酸甜的苏州特产松鼠鳗鱼,制作起来很费工夫
对现代人来说,添加糖(糖、棉花糖、红糖等)被解释为纯粹的能量食品,不含其他营养成分。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确定均衡膳食不要求添加糖,如果需要摄入,量也应控制在每天25g以下[10]。
但无论现在还是过去,苏州人都抵挡不住甜味的诱惑。
据历史学家彭慕兰估计,17-20世纪初,岭南、东南沿海、长江下游等主要食糖消费区,人均食糖消费量可能在8斤以上。 即使这个数据很高,30年代江南居民的糖消费量也不会低于3斤[11]。
要知道,到1952年,国内食糖产量人均不到1公斤,这类费用已经非常大了[12]。
即使在民国战乱时代,也不妨碍苏州人多次享受这种甜食。
例如苏州的盛泽町,在百废待兴的1946年,糖果店也有16家。 附近的震泽町有一个比较偏僻的开弦弓村,几乎每天都有卖糖果的小贩。 在物质匮乏的时代,这也许也是罕见的童年乐趣[11]。
因为大概在更困难的生活中,需要慰藉。
作家周作人曾经从北京到苏州,“蛋糕点心,一入口即咽”。 据他所说,甜食也是生活的折射。
我经常这么想。 一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已经过时,生活中总是留下一些痕迹。 华丽,或者干脆,但不是精炼。 这是什么都不想炫耀,但自然就有的表现。 [...]事物虽不宝贵,但很精致。 这足以让我满意和钦佩。 也就是说,也可以看到苏州生活文化的一个斑点。
然后,他打包了多块点心,特意带回去。 都是“在北京没见过面”[13]。
参考文献:
[1]沈从文. ( 2005 ) .沈从文家书.江苏教育出版社.
[2]李先保(编). () .食品技术学.中国纺织出版社
程宇铮. () . “南人好咸,北人好甘”辨析.川菜高等专科学校学报,(3),11-12。
[4]周正庆. ( 2006 ) .中国糖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生活研究: 16世纪中叶至20世纪30年代.上海古籍出版社
[5]丁云. () .苏式液面演绎记.现代苏州,( 14 )。
[6]请参阅《大业杂记》。 《吴郡又献蜜蟹三千头,蜜拥剑四瓮,如糖蟹法》另据《清异录》记载:“炀帝幸江都、吴中贡粕蟹、糖蟹。 每次控制后,向上旋转擦拭外壳表面,用镂空的龙凤花云粘贴。 ”。
[7] (宋)沈括. () .梦溪笔谈全本精译.中华书局。
[8]刘朴兵. ( 2007 ) .唐宋饮食文化比较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9]西敏司. () .甜蜜与权力:糖在近代历史上的地位.北京:商务印书馆。
[10]翟凤英.《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修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疾控中心营养所教授专家解读|新版膳食指南(5)少盐少油、限糖酒retrievedfromdgsoc/article/04/8a 220
[11]黄敬斌. ( 2006 ).18世纪降为江南居民的费用.复旦大学博士论文
国家统计局工业交通物资统计司(编).( 1985 ) .中国工业经济统计资料: 1949-1984 .中国统计出版社。
周作人、鲍风等(编).( 2003 ) .周作人作品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
标题:“苏州美食,真的甜到让你忧伤”
地址:http://www.zyycg.org/qyzx/30719.html
免责声明:中国企业信息网为网民提供实时、严谨、专业的财经、产业新闻和信息资讯,更新的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中国企业信息网编辑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