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信息网致力于为中国广大企业、企业家和商界、经济界人士,以及全球华人经济圈提供实时、严谨、专业的财经、产业新闻和信息资讯媒体。

当前位置:主页 > 企业资讯 > 企业如何应对宏观调控

企业如何应对宏观调控

来源:中国企业信息网作者:郑衣冠更新时间:2020-08-15 06:11:02阅读:

本篇文章1729字,读完约4分钟

今年以来,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措施逐步出台,以改变和改善经济环境。许多企业提出了如何应对的问题,却发现难以应对,也难以根据自身发展规划适应宏观调控带来的一系列环境变化。中国企业难以应对宏观调控和适应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有五个:

企业如何应对宏观调控

首先,企业通过改革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但其产权结构、形式和模式单一,难以充分发挥企业在适应环境、改造环境和创新环境中的自主作用,保持最大的主动性。企业依法成为市场主体并不能保证它能灵活适应各种变化。它必须在产权结构形式上有自己的特点,并根据环境的变化和自身的发展目标实现产权形式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以保证在环境的变化中根据行业和行业的特点以及企业的个性充分发挥主动性。然而,目前许多企业改革在产权结构上没有区别,如钢铁或服装,在规模和技术管理特征上没有区别,没有考虑企业自身的发展目标,这就不可避免地使企业在应对环境变化时缺乏灵活性和主动性。在这方面,企业应对宏观调控的难点在于企业重组的多元化。

企业如何应对宏观调控

其次,近年来,大多数企业制定了发展战略和战略规划,研究和预测了未来5-10年企业的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和内部环境,并对企业应对环境变化进行了swot分析,确定了相应的发展目标和措施。但是企业不能用这些战略计划来应对宏观调控。为什么?这反映了企业所制定和基于的战略或战略规划的局限性:局限于通过适合过去的方法和可用数据所预测的行业的可见线性变化,局限于企业所拥有的现有资产规模和业务资源的有限增长,局限于企业现有的业务知识结构和业务理解水平所能发挥的范围,局限于其自身可控的业务环境,等等。然而,环境的非线性变化,包括产业环境和当前的经营环境,非经济因素导致的企业无法控制的不确定性,以及制约企业战略目标和措施实现的常规功能等。,已经超出了企业战略规划的限制。总之,企业现在制定和实施的是经营战略或战略,而不是针对企业整体发展环境的发展战略。

企业如何应对宏观调控

没有整体发展战略,企业就不可能完全独立地进行宏观调控。

这一宏观调控是在许多新特点的背景下进行的,如中国经济受国际市场影响较大,结构不合理现象比较突出,少数上游产业增长过快,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增长方式落后,矛盾突出等。因此,它对企业具有短期和长期效应、积极和消极效应、经营和非经营效应。这些不同的影响在一个层面上不会对企业产生线性影响,因此企业的经营战略只能适应同一方向上单一层面的变化,不能被遏制、不确定和量化。从这个角度来看,企业(尤其是参与国际竞争的大型企业集团)不仅需要详细的经营战略和计划,还需要一个总体战略。

企业如何应对宏观调控

第三,企业的总体战略和经营战略应该是统一的,但它们在性质、内容和形式上是不同的。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是针对企业的活力和健康,而不是针对企业的竞争力;它针对的是企业的生命周期,而不是产品周期;它针对的是企业发展的形势,而不是竞争的格局;它的目标是长期工作,而不是变得更大更强,等等。企业的各种管理,如人力资源、财务、研发、投资、信息、人才等。,不仅受其专业规律的影响,还受其他管理和业务指标以及战略管理的制约。例如,人才管理不仅受到人才供求关系的影响,还受到R&D需求的制约,这种制约又受到R&D水平、资本和运营要求等的制约。因此,各种经营管理关系的协调和统一受到整体战略的制约。没有整体战略,企业很难调度和协调各业务专业的管理,以应对宏观调控。

企业如何应对宏观调控

第四,中国企业缺乏应急管理体系。

第五,中国缺乏应对宏观调控的创新意识,没有管理创新计划。缺乏应急管理体系和管理创新规划也受到企业整体战略的制约和引导。没有整体战略,企业只能局限于经营所产生的危机管理,而不是预防失败的管理,只能局限于经营指标所要求的更大更强的创新,而不能有长期的创新计划来做这项工作。

企业如何应对宏观调控

以上五个不足是中国企业难以应对国家宏观调控的根本原因。主要原因是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许多机遇和项目,也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和不平衡的风险。仅仅理解只需要适合获得机会的业务增长计划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一个适合多边环境变化的总体发展战略。只有用预测代替预测,不仅要用预算控制,还要用战略成本控制,不仅要建立制度,更重要的是要建立网络,才能科学自主地进行宏观调控。只有积极应对宏观调控,才能充分发挥调控的积极作用,避免负面影响,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长期作用。

标题:企业如何应对宏观调控

地址:http://www.zyycg.org/qyzx/12850.html

免责声明:中国企业信息网为网民提供实时、严谨、专业的财经、产业新闻和信息资讯,更新的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中国企业信息网编辑将予以删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