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信息网致力于为中国广大企业、企业家和商界、经济界人士,以及全球华人经济圈提供实时、严谨、专业的财经、产业新闻和信息资讯媒体。

当前位置:主页 > 企业资讯 > 中国能源负重前行

中国能源负重前行

来源:中国企业信息网作者:郑衣冠更新时间:2020-08-15 04:34:02阅读:

本篇文章3622字,读完约9分钟

编者按:

能源短缺已成为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煤炭供应短缺,石油进口激增,电力供应明显不足。能源问题无法解决,将严重阻碍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在这份专题报道中,记者从全球视角分析了中国能源安全的总体形势,试图找到一条制定合理能源战略的途径。记者还通过采访展示了中国电力企业如何应对能源短缺,同时节能问题也受到了同样的关注。

能源是现代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随着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工业经济增长明显加快,能源需求不断增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能源消耗总量从1980年的6亿吨标准煤增加到2002年的14.8亿吨标准煤。未来几年,中国的基础能源产品能否支持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相关人士预测,未来20年,中国将面临能源挑战。

中国能源负重前行

利用率低

中国的高经济增长是基于高能源消耗。据了解,去年中国消耗了约50亿吨国内资源和进口资源,而国内生产总值仅占世界的4%,投入产出比明显低于国际平均水平。高消耗的增加导致更多的废物排放和严重的环境污染。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废水和固体废物排放量远远高于发达国家。

中国能源负重前行

专家指出,中国尚未完全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由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资源和环境成本过高,加剧了能源和资源短缺的压力,导致煤、电、油运输全面短缺,经济运行紧张。

中国能源负重前行

数据显示,中国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的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是发达国家的十倍。高能耗行业的快速增长导致国内生产总值用电量的增加。在2003年的前三个季度,它达到了1737千瓦时/万元,仅这一项就使耗电量提高了7.1个百分点。

中国能源负重前行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去年消耗了15亿吨标准煤、8.2亿吨水泥和2.6亿吨钢材,其中煤炭消耗占世界的30%,钢材消耗占世界的三分之一以上,水泥消耗占世界的50%。2003年,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钢铁年产量超过2亿吨的国家。在铁矿石、焦炭、电力供应和交通运输等紧张的支撑条件下,中国钢铁工业的扩张势头依然不减,国内外市场现有的资源、能源和运输条件难以保证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

中国能源负重前行

依赖性正在增长

长期以来,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电力一直被视为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比发达国家更加依赖能源。数据显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多年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10倍以上,矿产资源消耗增长了40倍以上。平均而言,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1亿元,就需要投资5亿元。2001年,中国终端能源用户在能源消耗上花费了12,500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而美国为7%。

中国能源负重前行

中国是世界上对能源依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从能源利用效率来看,中国八大高耗能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平均高出世界先进水平47%,这八大行业的能耗占工业总能耗的73%。根据这一计算,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中国工业部门每年消耗约2.3亿吨标准煤。

中国能源负重前行

进口石油和能源的安全性令人担忧

受石油资源的限制,中国需要进口大量石油来满足国内需求。自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中国对外国石油的依赖从1995年的7.6%上升到2000年的31.0%。到2020年,石油消费量将至少达到4.5亿吨,届时,石油对外依存度可能接近60%,相当于美国目前的水平(美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为58%)。中国一半以上的石油供应将依赖国际资源,这将对国际石油市场的供求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中国的石油安全问题变得非常突出。如何准确把握影响石油安全的国际形势,树立现实的石油安全观,提高中国石油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都是摆在政府和企业面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此外,确保电力和天然气供应的安全也是能源安全的一个主要问题。

中国能源负重前行

据最新统计,2003年中国对石油的需求急剧增加,进口原油总量超过9000万吨。专家建议,中国应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开发新的石油资源,有条件地发展煤化工,提高新能源技术,实现能源多元化。

制定合理的能源战略

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到2020年,中国经济将翻两番。我们的能源基础能支持吗?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释放的能源在支持高经济发展和低能源增长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能在未来20年继续取得这样的成就吗?

中国能源负重前行

在过去的20年里,由于中国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市场化改革提高了能源生产和使用的效率。同时,国家实施了有针对性的能源政策,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那么,未来20年,中国将面临人均能源消费快速增长的发展阶段。制定合理的能源战略将对国家的总能耗产生重大影响,并减轻能源压力。

中国能源负重前行

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说,我们应该调整目前的投资结构。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是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gdp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是高能耗。因此,郑新立建议大力发展信息产业等低能耗产业,逐步缓解经济增长与能源供应增长之间的矛盾。

中国能源负重前行

在此基础上,郑新立认为,要真正解决现有的能源短缺问题,除了调整宏观经济导向外,中国目前的能源结构也应该进行相应的调整。首先,在能源开发中,通过提高能源开发的利用率来增加能源供应。其次,在能源利用方面,要进一步优化能源利用结构,进一步提高风能、水能、太阳能和以核能为代表的新能源等可再生能源在整个能源消费中的比重。

中国能源负重前行

因为能源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国民经济重要产业,尤其是涉及到国家经济命脉如石油等战略物资的短缺以及电网和天然气网络的建设和运营。同时,能源本身是高度可互换的,这决定了能源工业是一个高度综合的工业部门。因此,一些专家建议,中国应重新设立国家能源委员会,加强经济协调和监管,以促进能源、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以及能源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能源负重前行

[背景资料]

电力安全形势严峻

据国家电网公司相关人士透露,在电网面临巨大缺电压力的同时,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正面临严峻考验。

今年夏季,电网安全主要面临三个突出问题:一是电网结构薄弱,安全稳定问题突出。随着三峡电站机组并网和三昌、三光直流工程的投产,我国跨区域电网规模不断扩大,跨区域输电不断增加。但是,总体而言,目前跨区域电网仍处于发展期,电网结构薄弱,设备在生产初期就面临着大功率传输的考验,存在运行不稳定、缺陷多等问题,需要一段时间的调试、试运行和消除缺陷。此外,区域电网和省级电网的电网结构薄弱。在夏季高峰期间电网出现大规模扰动的情况下,如果电网处理不当,很可能会发生大规模停电。

中国能源负重前行

二是电网备用容量不足,安全运行压力大。在电力短缺的情况下,电网控制和运行调节已经从电力系统的输配电环节延伸到包括用电环节在内的整个社会用电环节。电力需求侧管理控制的措施和效果已成为影响电网备用容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从而使问题更加复杂和严峻。

中国能源负重前行

三是城市负荷中心和接收系统支持薄弱,电压稳定问题突出。夏季,城市电网负荷大幅增加,空负荷调节率增加。一旦负荷中心因事故或严重缺煤而突然失去内部大电源或外部大电源的支持,将导致无功功率严重不足,失去电压稳定性,可能导致接收系统电压崩溃。

中国能源负重前行

另外,安全管理基础薄弱,不能适应形势变化的要求。在深化体制改革、电力供应紧张、发展任务繁重的复杂形势下,一些人往往忽视安全生产的基础地位,不落实“安全第一”,导致管理松弛或滑坡。管理模式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效果差;缺乏管理创新和机制创新的动力;员工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中国能源负重前行

西方国家重视节能

节能和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日本早在1979年就颁布实施了《节约能源法》,并分别于1998年和2002年修订了《节约能源法》。根据其节能法,到2004年,录像机的能耗标准必须比1996年降低61.2%,加热/冷却空调整机必须降低50%。到2005年,计算机的平均能耗必须降低56%,磁盘驱动器降低72%,照明设备降低20%。到2006年,复印机的能耗必须比1997年降低31%。到2010年,汽车的平均能耗必须比1995年降低22.8%。不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将被禁止投放市场。

中国能源负重前行

法国以政府法令的形式为一系列耗能设备和系统制定节能标准。自1994年以来,法国制定了关于锅炉和相关设备、供暖和制冷系统、汽车和家用电器等的国内法规。根据欧盟的标准颁布政府法令。

此外,法国政府还鼓励企业和个人利用太阳能或电能开发和使用清洁汽车,并通过优惠折旧条件促进清洁汽车及相关设备进入市场。

德国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能源等可再生能源,并计划到2010年使生态能源的发电量占全国总发电量的10%。50年后,我们将努力使可再生能源成为人们使用的主要能源。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德国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提供补贴。

中国能源负重前行

风力发电目前占德国总发电量的3.5%,但其电价比传统电厂高出近50%。《可再生能源法》规定,电力公司必须无条件地以政府设定的保护价格购买可再生能源发电。此外,为了鼓励开发和利用太阳能,政府决定实施" 10万个太阳能屋顶计划",并提供优惠条件。

标题:中国能源负重前行

地址:http://www.zyycg.org/qyzx/12813.html

免责声明:中国企业信息网为网民提供实时、严谨、专业的财经、产业新闻和信息资讯,更新的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中国企业信息网编辑将予以删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