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信息网致力于为中国广大企业、企业家和商界、经济界人士,以及全球华人经济圈提供实时、严谨、专业的财经、产业新闻和信息资讯媒体。

当前位置:主页 > 企业资讯 > 资源高效梯级利用

资源高效梯级利用

来源:中国企业信息网作者:郑衣冠更新时间:2020-08-14 12:55:02阅读:

本篇文章1692字,读完约4分钟

济钢围绕全过程能源系统优化,调整系统能源结构和能耗模式,提出高效炼铁、高效炼钢和高效轧钢,实施分布式发电等热能资源高效梯级综合利用项目

最近,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针对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限制性政策,其中钢铁企业首当其冲。然而,济钢打破了钢铁企业不环保的命运,将资源和环境问题提到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瞄准国内外先进水平,选择切入点,不失时机地提出新的目标,制定计划,创新措施,突出不同时期的不同重点,力争在一个环节、一个方面、一个领域取得新的突破,实现整体优化和系统挖潜。节能降耗已经成为企业的发展战略

资源高效梯级利用

早在“九五”期间,济钢就制定并实施了内涵挖掘战略和“九五”节能计划,不断深化节能降耗,坚持实施“小步骤、快运行、滚动推进”的技术改造,推动技术进步。在我国冶金行业,率先提出并实施“四全一喷涂”,即炼铁全精矿、炼钢全精炼、全连铸、轧钢全一烧成,以增加高炉喷煤量,淘汰落后工艺,缩短工艺流程,提高生产集约化程度;实施钢渣和含铁尘泥封闭利用、煤气、工业用水和废热蒸汽封闭利用的“四闭路”,实现废物循环利用、轧钢加热炉和烧结机的无油点火、无煤锅炉、加热和冷却余热;我国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干熄焦装置建成,实现了焦化余热发电。通过技术改造,实现了基于传统工艺的节能结构优化,主导产品中板的成本持续保持行业最低。

资源高效梯级利用

世纪之交,济钢调整战略思维,提出“不求最大,但求最好、最强、最美”的发展理念,坚持“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资源管理”的方针,制定并实施了“强化美”战略和“创建节能清洁工厂”计划,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实施炼铁“三高两低”和高风温。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将前一个过程的代谢产物作为下一个过程的原料进行高效回收,改变了环境治理需要大量投资、回报很少或没有回报的局面,实现了环境保护对经济效益影响由“减”到“加”的转变。

资源高效梯级利用

济南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在实施做大做强、跨越式发展和精细化、高效化、和谐化发展战略中,积极推进循环经济。2002年,济南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制定了《发展循环经济规划》,确立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钢铁企业的总体目标:通过渣、尘、水、气、废热和压力六大过程代谢产物的闭环综合利用,实现零排放。实现二次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

资源高效梯级利用

煤炭是钢铁联合企业的主要能源,其中约三分之一转化为副产品天然气。充分利用这些气体是节能降耗的关键。济钢的实践:一是简单利用。“九五”期间,济钢进行了主要用能设备的高效燃烧技术改造和低热值煤气的创新技术开发,实现了轧钢加热炉和烧结机无油点火和锅炉无煤化点火。它解决了大量生产环节中由于气体回收率和利用率低以及重油和煤作为燃料造成的能源浪费问题。第二,结构优化。济钢调整了工艺结构,由冷装改为热装;调整气体结构,实现热值等效,梯级利用,缩短能量转换水平,实现连铸小方坯全热送热装,轧钢加热炉全蓄热,中厚板全尺寸轧制,气体结构,气体热值调整和小方坯结构调整,解决了高热值气体利用不足和低热值气体排放的矛盾。第三,集约、高效、清洁利用。通过系统能量平衡测试,济钢发现生产过程中回收的显性和隐性废热和能量相当于135万吨标准煤/年,如果转化效率为30%,可达到500兆瓦发电,具有很大的潜力和效益。

资源高效梯级利用

为此,济钢重点优化全过程能源系统,调整系统能源结构和能源消耗模式,提出高效炼铁、高效炼钢、高效轧钢,实施分布式发电,先后实施了干熄焦余热发电、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炼铁高炉trt发电、高炉燃气-蒸汽透平鼓风机替代电动鼓风机、炼钢余热蒸汽发电、煤结机余热发电等热能资源高效梯级综合利用项目。

资源高效梯级利用

济钢还将各种工艺废弃物作为资源进行处理。如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钢渣水淬工艺,将水淬渣掺入烧结原料中充分利用;加大高炉水渣的开发利用,生产矿棉和矿棉制品;成功开发了烧结污泥喷补工艺,将炼钢和炼铁污水中沉淀的含铁污泥通过管道直接混入烧结原料中消化所有污泥。将“环境减法”改为“利益加法”。近年来,济钢对烟尘进行了资源化处理,并将收集的烟尘作为生产原料进行再利用,不仅消除了环境污染,还提高了企业效益。例如,2005年收集利用含铁粉尘和焦粉79.8万吨,年收入1.2亿元。

标题:资源高效梯级利用

地址:http://www.zyycg.org/qyzx/12177.html

免责声明:中国企业信息网为网民提供实时、严谨、专业的财经、产业新闻和信息资讯,更新的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中国企业信息网编辑将予以删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