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信息网致力于为中国广大企业、企业家和商界、经济界人士,以及全球华人经济圈提供实时、严谨、专业的财经、产业新闻和信息资讯媒体。

当前位置:主页 > 企业资讯 > 以创造力焕新升级之道

以创造力焕新升级之道

来源:中国企业信息网作者:郑衣冠更新时间:2020-08-14 11:15:02阅读:

本篇文章2494字,读完约6分钟

青岛港的创新与升级

近年来,青岛港集装箱业务突飞猛进,引起了世界航运业的极大关注。这体现了常德川、青岛港广大干部职工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的艰辛努力。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青岛港只有20,000个标准箱,而在2007年,这不得不令人震惊。

以创造力焕新升级之道

请带中远集团到青岛

1995年,神户港因日本地震而瘫痪,拥有大量国际货源的中远集团损失惨重。常德川深知青岛港集装箱发展的大好机遇就在眼前。他立即发电报给中远集团:一方面,他向中远集团表示慰问;另一方面,它提出将中远的集装箱中转站从日本转移到青岛的建议,并多次表示,无论中远遇到什么困难,青岛港都将尽力解决,甚至愿意提供免费服务。生病的常德川带着一个输液袋或输液瓶连夜赶到中远北京总部,一直等到深夜。他会见了刚刚结束会议并当场作出决定的中远集团领导,同意中远集团的17项要求。中远集团被常德川的真诚和坚持深深打动。在中远集团的信任和帮助下,在青岛海关的大力支持下,青岛港已发展成为中国大陆港第一个国际集装箱中转港,实现了质的飞跃。根据国际航运市场集装箱化的发展趋势,青岛港开始建设新港区前湾二期和三期专用集装箱码头,将青岛港集装箱船舶的靠泊能力从三、四代提高到八代。

以创造力焕新升级之道

2002年,经过多年的调研和论证,青岛港根据港口集装箱生产和建设的实际情况,成功实施了青岛港外贸集装箱由老港区向前湾新港区的战略转移。在不到9个月的时间里,由50多条国际航线、每月310个航班、40多个船东、10多个车站、数千名代理人和托运人在老港区建成的航运网络成功转移到新港区。不仅没有减少航运公司,一条航线没有撤回,一箱没有丢失,而且当年新增18条航线,实现了青岛港航线,当年集装箱吞吐量增加到341万标准箱,比上年净增50万标准箱。自2006年以来,青岛港再次走出去,与威海港合资成立了卫青集装箱码头公司,共同经营威海港集装箱码头。合资第一年,没有增加任何投资,依靠理念、文化和管理,集装箱吞吐量增长70%,利润增加5000万元。2007年,日清集装箱码头公司与日照港合资成立,共同经营日照港集装箱码头。同年7月,青岛港与宜芝航集团在冰岛总统府签署了一份大合同,共同运营中国最大的单个5.5万吨冷库项目,被称为21世纪的企业合作典范。青岛港的集装箱吞吐量超过了日本所有港口。今年将完成940万个标准箱。明年,港口吞吐量将超过3亿吨,集装箱吞吐量将超过1000万标准箱。

以创造力焕新升级之道

把太阳计划变成聚宝盆

青岛港20万吨级二期油码头由国家投资3亿元人民币建设,用于原油出口。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建成后,由于没有石油出口而无法投入生产,并且由于风、雨和日晒,腐蚀变得越来越严重。从长远来看,整个码头将在几年后腐烂,变成一堆废铁。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常德传认真分析了90年代初国民经济发展的形势,并提前做出了判断。他认为国家原油将从出口转向自给自足,然后大量进口。如果20万吨原油码头的出口管道改为进口管道,码头将会有新的作用和发展。他果断决定对码头进行改造,扩大其功能,并使原油能够进出。与此同时,他决定建造油罐。先后筹集资金16.2亿元,8年内分5期建成180万立方米油罐,使码头接收和卸载进口原油的能力从1995年的100多万吨增加到2006年的2784万吨,占中国进口原油总量的五分之一。到目前为止,它已接收和卸载了1.7亿吨进口原油,产生超过40亿元,相当于赚回10个原来的码头,这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它振兴了这个耗资3亿元、濒临废弃的码头,成为中国最大的进口原油中转基地。

以创造力焕新升级之道

现在,不仅一吨原油没有在二期油库出口,而且一期油库的原油出口已经被切断。如果没有第二阶段油码头的振兴,整个油港将成为一个废物港。正如员工们后来总结的那样,石油码头的改造挽救了一家公司,振兴了两个码头。同时,依托这一优势,黄岛已成为国家发改委确定的首批四大战略石油储备基地之一。青岛的1000万吨炼油项目也已启动,该项目依赖于港口的20万吨油码头和油罐群。

以创造力焕新升级之道

打造世界一流的“金饭碗”

青岛港在20世纪80年代只能装卸10000-20000吨的铁矿石船,年吞吐量为100万吨。十多年来,青岛港紧紧跟随大型矿石船的发展变化,适度提前进行码头建设和改造,不断打造核心竞争力,为钢厂省钱降耗。

一是组织开展了老港区“五位一体”改造,如拓宽航道、加深泊位、增加设备等,使靠泊能力扩大到5万吨;二是与南非iscor公司合作,将年产50万吨的多用途泊位改造成年产600万吨的10万吨矿石泊位,成为当时中国北方最大的矿石中转港;第三,1996年,随着矿石进口的快速增长,租用了两台20万吨的海上驳船浮吊,形成了一个海上驳船平台,可装卸20万吨超大型矿石船;第四,经国务院多年论证批准,筹集资金18亿元,建成20万吨、30万吨矿石码头,采用亚洲最先进的设备。按照惯例,建造这样一个码头通常需要4-5年的时间。青岛港打破常规,大胆创新,研究制定科学技术,采用先进技术,同时组织大兵团在海上和陆地作业。只用了18个月,耗资18亿元,使码头建成并投入运营,创造了港口建设史上的奇迹。香港九个泊位1000多人的工作被一个码头139人所取代,昼夜卸货率从1万吨增加到13万吨,直接影响了香港的租船市场。它创造了青岛港的另一个核心优势。码头投入运营后,20万吨级大型矿船陆续抵达香港,国内实际运力最大的“大凤凰”也顺利停靠。许多钢厂的老板们真诚地说:“没有青岛港20万吨的码头,不用说青岛港钢厂没有大的发展,连进口矿船都没有码头装卸,中国的冶金工业也不会有大的发展。”

以创造力焕新升级之道

2004年6月21日,温家宝总理视察青岛港时指出:“青岛港作为国家基本原料港,具有重要地位和重大战略意义。这取决于该国的煤炭、电力和石油运输情况。看看青岛港。青岛港是这里的晴雨表。”

十年来,青岛港累计融资100多亿元,建成投产6个重大项目和8个大型码头,进行了数百次重大技术改造。港口生产方式已经从劳动密集型转变为技术密集型,工人们高兴地说:“老鼠杀了铲子”。在世界港口大会上,青岛港被誉为“21世纪的希望之港”。

以创造力焕新升级之道

可停靠20-30万吨油轮的世界级原油码头

标题:以创造力焕新升级之道

地址:http://www.zyycg.org/qyzx/12081.html

免责声明:中国企业信息网为网民提供实时、严谨、专业的财经、产业新闻和信息资讯,更新的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中国企业信息网编辑将予以删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