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产品缺陷致动车追尾 50余车站仍在使用
本篇文章1800字,读完约5分钟
7月23日,甬温铁路特大铁路交通事故调查结果进入倒计时。国务院调查组承诺在9月15日前形成书面调查报告,力争在9月中旬向社会公布调查结果。
昨天(9月13日),记者从调查组内部人员处了解到,技术组的相关调查已经结束,管理组、综合组和专家组的相关意见也已经上报国务院。该知情人士还证实了“雷击损坏设备”的说法,称“该设备仍在50多个台站使用,设备改进正在研究中。”至于它是否会被完全取代,目前还没有定论。”。
该设备确实存在“设计缺陷”
根据公开报道的信息,大约在坠机前4分钟,d3115次遇到麻烦并收到了正确的信息。然而,在那之后,瞬时雷击损坏了lkd2-t1的信息采集板,该板不仅未能按照故障导向安全原则减速或停止随后的d301次,而且向其发出了错误的“绿色通行证”,导致两辆子弹头列车追尾。
据悉,上述情况是国务院调查组于7月底在模拟雷击下发现的。软件设备供应商是郝彤集团北京路泉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路泉郝彤)。
知情人士称,上述调查组昨日向记者证实,“雷击损坏了设备”。他说,根据闪电专家的记录,“7·23”事件当天,设备在7分钟内遭受数百次雷击,这在温州气象史上是罕见的。这种雷击是设备设计中没有预料到的,因此“存在设计缺陷”。
“这种设备仍在50多个台站使用,设备改进正在研究之中。至于它是否会被完全替换,目前还没有结论,因为这种设备在没有雷击的地方仍然使用得很好。”知情人士表示,在改进设备时,还应该考虑成本和其他问题。
根据公开报道的信息,CTC(centrazed traffic control)是郝彤集团独立开发的一个存在设备故障问题的车站调度集中系统。一些业内人士指出,该设备没有经过相应的测试,以满足时间限制,前两批产品离开工厂没有"在线证书"。对此,集团党委工作部部长杨予以否认,称其公司所有产品均已通过相关许可认证。
此外,对于“温州线2009年开始运营,硬件安装故障频繁发生,相关电信部门多次向全路下发整改通知,但今后还有很多处理办法”的说法,杨表示,“设备故障是正常的,但设备故障不一定会造成事故。”
管理“不应边修剪边操作”
在上述内部人士看来,即使存在技术问题,如果管理得当,也不一定会导致如此严重的追尾事故。“同时管理上也存在很多问题,有的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协调,有的质量不高。”
据了解,在国务院事故调查组中,除技术组外,还专门成立了管理组和综合组。据公开报道,“值班人员的疏忽”和“管理混乱”也成为“7·23”事故的重要原因。然而,在具体管理责任的确定上存在激烈的争议。
8月25日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总工程师、发言人黄奕就“7·23”温州动车追尾事故原因发表讲话,温州南站电气值班人员承担责任。
“从故障到列车追尾,责任部门未能采取预防措施,违规操作。当时,上海铁路局全路控制图未发现故障信号,屏幕未显示(故障)。这表明当时信号系统有问题,没有显示出来。然而,温州南站值班人员没有按照有关规定及时报告,也没有对故障进行处理,未能有效防止事故的发生。”黄奕当天说。
据公开报道,从“7·23”事故当天19时34分开始,上海铁路局调度处多次通知温州南站进入非常站控制模式,即脱离ctc控制,改为传统的站内人工控制。
根据《上海铁路局交通法规文件汇编》的规定,当计算机联锁显示红带时,车站值班员派一名助理值班员到现场,确认红带中是否有障碍物或列车未被清除。如果不是,则确认红色带是“异常红色带”。车站值班员应立即向列车调度员报告,并在交通设备检查登记簿(运通-46)中登记,并及时通知工务和电信部门查明原因。
据了解,当天运通-46登记传递的信息是,负责调度员与电务协调的车站值班员只通知电务轨道电路(异常红带)故障,没有通知列控系统故障。正是因为相关车站值班员那天没有通知电务ctc故障,上海铁路局调度处才没有意识到故障仍然存在。
然而,8月26日晚,“温州南站电气维修车间全体员工”向公众发出公开信,称“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发言人的讲话与事实不符,与责任相混淆,有失公允”,强调当晚电气维修“正常故障处理”,“未按规定及时报告”是责任混淆。
上述业内人士在设备问题上哀叹,“其实不应该修理和操作,应该停止修理和操作。”各方面缺乏协调反映了管理上的混乱。”
目前,相关车站值班员仍在调查中,其未能通知电力部门ctc故障的原因不明。
标题:通信产品缺陷致动车追尾 50余车站仍在使用
地址:http://www.zyycg.org/qyzx/11482.html
免责声明:中国企业信息网为网民提供实时、严谨、专业的财经、产业新闻和信息资讯,更新的内容来自于网络,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只为传播网络信息为目的,非商业用途,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1@163.com,中国企业信息网编辑将予以删除。